融资关键时,创始人如何稳固掌控公司命脉
确实,对于想要进行融资的公司来说,创始人紧握公司控制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下是一些原因和建议:
### 原因:
1. "决策权":控制权意味着在重大决策上有最终决定权,这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2. "战略方向":创始人通常对公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愿景,控制权有助于保持公司战略的一致性。
3. "保护利益":在股权稀释的情况下,保持控制权可以保护创始人的个人利益。
4. "信任与信心":投资者通常更愿意投资于有经验的创始人,并信任他们的决策。
### 建议:
1. "股权结构设计":在融资前,应合理设计股权结构,确保创始人有足够的投票权。
2. "签订控制权协议":与投资者签订控制权协议,明确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处理控制权问题。
3. "优先股与可转换债券":考虑使用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以减少股权稀释。
4. "业绩目标":设定清晰的业绩目标,以确保投资者在达成目标后才会获得更多控制权。
5. "保持沟通":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确保他们对公司的战略和决策有足够的了解。
总之,在融资过程中,创始人应努力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相关内容:
公司想要去融资?
创始人务必紧握公司控制权
投资人愿意掏钱给你公司,
通常是看好你的行业前景、技术能力、团队实力,
或者已有的用户流量等,
期望公司未来能做上市,
他们好高价退出赚一笔。
但老实说,公司从初创活下来,
再成功走到上市这一步,概率其实很低。
投资人呢?他们可是拿着别人的钱在投资,
冒不起太大风险。
所以他们投钱进来时,条件往往比较苛刻:
1.签一堆保护自己的条款:
协议里会写满投资人的各种“特权”,比如:
优先购买权:
公司再卖股融资时,他们有权优先买。
强制卖身权(强制随售):
如果创始人要卖股,
他们有权逼你把他们手上的股一起卖给同一个买家。
共同出售权:
如果创始人想卖一部分股,
他们有权按比例跟着卖。
反稀释权:
如果公司后面融资估值更低了,
投资人有权要求“补偿”,
比如免费拿更多股或调整价格。
优先清算权:
万一公司清算关门了,
他们有权先把投资本金拿回来,
可能还加点利息,
剩下的钱才轮到你和其他股东分。
对赌条款:
定好业绩目标或上市时间,达不到?
创始人得拿股或者赔钱。
一票否决权:
对某些重大决定投反对票就能否决。
2.要派董事或者一票否决权:
除了以上条款,
投资人往往还要求在董事会里占个位子,
甚至对某些关键事务拥有否决权。
所有这些,都冲着一个目标:
最大限度降低投资人的风险,保护他们的钱。
这对创始人意味着什么?敲黑板了:
控制权保卫战打响!
公司融资,引入外部资本,
必然要牺牲一部分股权和控制权。
但是!创始人必须死死捍卫核心控制权!
如果股权分出去太多,
或者董事会席位、否决权给出去太多,
几轮融资下来,
创始人很可能就被架空甚至踢出局了。
所以,建议就两点:
1.捂紧股权口袋:别一轮就卖光!
每次融资,别让渡太多股权比例,
保证创始人(及团队核心)合起来始终能绝对控制公司关键决策,
比如持股至少51%或掌握投票权。
细水长流,为后续几轮融资留出空间。
2.董事席位和否决权,给也得限量版:
给投资人董事会席位?
人数要谨慎,别超过你能掌控的比例。
给一票否决权?
范围要严格限定在最关键的几件事上,
比如公司被收购或修改章程,
别让投资人能插手日常经营。
确保创始团队在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和影响力。
核心就一句:拿投资人的钱是要紧事,
但让公司方向盘被外人抢走?那绝对是灾难!
创始人必须保持核心控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