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逆回购意外缩量引市场热议,专家直言“看不懂”未来走势
央行逆回购操作是央行进行短期资金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用于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近期央行逆回购操作意外缩量,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和解读:
1. "货币政策微调":央行可能在进行货币政策微调,通过缩量操作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胀压力或者调整经济过热的风险。
2. "预期管理":央行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意外的缩量操作,向市场传递某种信号,比如未来可能继续收紧流动性,以引导市场预期。
3. "市场自身调节":市场可能已经对央行之前的宽松政策有所反应,市场流动性已相对充裕,央行此时缩量可能只是对市场自我调节的响应。
4. "其他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调整、外汇市场操作等其他因素导致。
对于市场人士来说,“看不懂”的原因可能包括:
- "信息不对称":市场人士可能无法获得关于央行操作的详细内部信息,因此难以准确判断其意图。
- "操作突然性":逆回购操作的缩量可能是突然的,市场人士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预测。
- "政策复杂性":货币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多种因素和目标,市场人士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总之,央行逆回购操作意外缩量可能会引起市场波动,但具体原因需要结合央行发布的公告和后续的经济数据来综合分析。市场参与者应保持谨慎,
相关内容:
“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央行减少了对汇率的干预,因而不需要大量投放逆回购了,但这只是猜测。”招商银行同业金融总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
刘东亮表示,尽管目前资金面相对平稳,但从银行的超储率分析,9、10两月资金面其实相当脆弱,短期内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在上升,而波动水平可能将主要取决于央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和公开市场的流动性投放。
刘东亮认为,要保持资金面平稳的话,央行在未来两个月必须面临抉择,即要么减少对汇率市场的强力干预,减少对基础货币的被动回收,要么通过公开市场投放巨额流动性。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公开市场的缩量,可能意味着对汇率强干预的逐渐退出。
外汇市场上,近几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连续收涨,中间价亦小幅回升,离岸与在岸汇率波动均有所收窄。据交易员透露,虽然当前央行仍在卖出美元,但量已经很小了。市场交易亦比较清淡,短期内观望情绪较为浓重。
此外,民生证券固收分析师李奇霖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央行意外缩量,可能与汇率端有关,也可能希望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但目前还不能确定。
央行周一数据显示,8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184亿元至26.1万亿元,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7238亿元至28.2万亿元。两口径外汇占款单月降幅均创历史最大降幅纪录,且为连续第三个月双双下行。
业内人士认为,外占大幅下降,意味着资本外流压力依然不减,央行有必要通过实施降准等来进行对冲,维稳资金面。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增长也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进行配合,继续降准或不可避免。
国泰君安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指出,一方面,9月份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后走稳,资本外逃的压力将显著小于8月份;另一方面央行维稳国内流动性的意愿明显,加上8月份经济数据仍然较差,9月份第三批地方债和专项金融债供给压力较大,预计后续仍有两次降准来释放流动性,无须过度担忧国内流动性问题。
市场流动性方面,上海一券商交易员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央行逆回购缩量并未使资金面出现异动,市场流行性依然较为宽松,市场供求较为均衡。债市方面,国债期货全线上行,现券成交则较为清淡,收益率变动不大。
中国央行周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2.35%。由于今日公开市场有1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单日净回笼资金1000亿元。此外,今日还有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若将此计算在内,则单日回笼1500亿元。
上周,央行于周二和周四开展1500亿和80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持平于2.35%。由于上周公开市场有1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单周净投放资金800亿元。
周二银行间资金面基本持稳。其中,截至早市收盘,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8785%,上日报1.8745%,7天品种报2.3594%,上日报2.3510%。
发稿:任海霞/古美仪 审校:孔驰/席斯
*本文信息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 官方微信互动DZH_news 上海站电话:+86-21-2021 9988-31124 北京站电话:+86-10-5799 5701 微博爆料weibo.com/dz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