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牛放缓,股债跷跷板效应重现,市场拐点将至?
“债牛”放缓,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这通常意味着市场资金流动性和投资者情绪发生了变化。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1. "债牛放缓":债牛是指债券市场行情持续上涨,债券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的现象。债牛放缓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 "经济复苏预期":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市场对债券的需求可能减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 "货币政策调整":央行可能调整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减少市场流动性,从而影响债券价格。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可能从债券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导致债券需求减少。
2. "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当股票市场上涨时,债券市场可能下跌;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 "风险偏好变化":投资者根据市场环境调整风险偏好,导致资金在不同市场间流动。
- "市场预期变化":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政策预期等的变化,会影响他们对股票和债券的选择。
3. "拐点来了?":
- "短期拐点":短期内,债牛放缓和股债“跷跷板效应”可能表明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投资者需要关注后续的市场变化。
相关内容:
6月30日,30年期国债期货盘中大跌0.5%,自6月23日以来最大回撤幅度超过1%。不过,7月1日,3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有所反弹,一度涨超0.3%。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期债市场回落主要是受资金面收敛、风险偏好回升以及债券供应放量等因素影响。进入7月份,在基本面偏弱和流动性偏宽松的情况下,债市或逐步走强。
债市进入震荡市
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节奏变化、市场流动性松紧转换以及海外事件驱动等多因素作用下,债市告别单边牛市,进入震荡市。
今年6月下旬,随着中东局势降温,市场避险情绪走弱,风险偏好再度回归,股债跷跷板打压债市,国债期货各品种均有所回落。
30年期国债期货自6月23日以来,最大回撤幅度超过1%,10年期国债期货回撤幅度接近0.3%,5年期国债期货和2年期国债期货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回撤。
7月1日,在6月PMI数据公布后,30年期国债期货、10年期国债期货以及5年期国债期货均有所反弹,而2年期国债期货则继续回撤。
对于今年6月以来的债市,西部证券认为,大行持续买短债,央行买断式逆回购有力呵护,叠加基本面数据表现偏弱、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债市利好因素累积增多,收益率基本处于下行通道,但止盈情绪升温制约债市进一步上涨空间,市场博弈利差挖掘行情。
与此同时,地方债供给放量,也对流动性形成边际挤压。据西部证券统计,截至6月27日,6月利率债净融资额为17070亿元,较5月小幅减少878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8612亿元。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环比增加,国债、政金债净融资额环比有所减少。
浙商证券表示,权益市场创年内新高情绪高涨,叠加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来到前期阻力位置,止盈情绪有所升温,或应进一步放大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债市出现更大幅度调整,但最终结果却是债市调整幅度较为有限。
浙商证券认为,本轮权益市场上涨的核心逻辑并未构成对债券市场的实质性利空,本轮调整反而确认了债市韧性,看好下一阶段债市重回上涨行情。
资金利率或有所波动
央行持续加大流动性投放是当前债市持续保持平稳震荡的关键支撑。面对6月同业存单集中到期和跨季资金需求上升的情况,央行两次开展总计1.4万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效填补了市场的流动性缺口。
对于7月份的债市,多家机构认为,债市走势可能表现为震荡偏多。西南证券认为,7月基本面可能不会成为债市走势的重要干扰:一方面,市场目前对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较好已有预期,届时对上半年GDP数据的定价可能表现钝化;另一方面,关税对债市定价的影响已边际递减,同时房地产数据的持续性仍需等待进一步观察才能形成共识。
西南证券进一步指出,7月债市逻辑或仍将围绕资金价格、财政供给和机构需求等方向演绎,7月资金面在央行呵护态度下有望维持宽松,不过资金价格长期低于政策利率的局面或将难以维持,短端利率在央行重启国债买入之前可能难有大幅突破。在“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面临的阻力位可能分别是1.6%和1.8%,临近阻力位可能造成部分机构的“恐高”情况提升而做出止盈操作,在新一轮降息预期来临之前,市场大概率将维持震荡偏多走势。
7月作为传统的税收“大月”,税期走款或阶段性抽紧流动性。中信证券表示,在存款降息的背景下,银行被动负债的拓展空间本就受限,因此仅靠以银行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去应对财政冲击可能会有较大的压力,需要监管部门予以一定的支持,尤其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为银行体系补充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不排除通过重启国债买卖来实现流动性投放。
考虑到货币政策中性偏宽松的基调,中信证券预计流动性不会大幅收紧,但在政府债缴款和税期等时点,资金利率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操作上可以采取长短端兼顾的哑铃策略,适度博弈央行的宽松动作。
责编:万健祎
校对:刘星莹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