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代购纠纷多,法官支招辨买卖与委托,教你避坑攻略
微信朋友圈代购纠纷频发,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法官提供的建议,帮助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分清买卖关系与委托关系,以避免踩坑:
1. "明确交易性质":
- "买卖关系":如果卖家直接从供应商处购买商品,然后转手卖给买家,这种情况下,双方形成的是买卖关系。
- "委托关系":如果买家委托卖家代为购买商品,卖家只是作为买家的代理人,那么双方形成的是委托关系。
2. "签订书面协议":
- 无论哪种关系,都建议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商品信息、价格、交付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3. "保留交易证据":
- 保留好所有交易记录,包括微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商品图片等,作为日后解决纠纷的依据。
4. "了解商品信息":
- 在购买前,详细了解商品的品牌、型号、规格、价格等信息,确保商品符合自己的需求。
5. "核实卖家身份":
- 在进行交易前,核实卖家的身份信息,确保对方是合法的商家或个人。
6. "注意付款方式":
- 优先选择安全的付款方式,如货到付款或第三方支付平台,避免直接转账给卖家。
7. "了解售后服务":
- 了解卖家的售后服务政策,包括退换货条件、维修服务等,
相关内容:
案件回顾:三千元代购款为何打了水漂?
“我在她朋友圈买了几条运动裤,钱转过去两年多了,东西一直没收到,钱也不退。”原告汪某提起这次代购经历,一肚子的苦水。2022 年期间,汪某通过微信向在朋友圈从事代购业务的严某分三次转账共计3130元,购买运动服饰等商品。付款后,严某一直以“商品被相关部门扣留”为由拒绝交付商品或退还货款。
庭审中,严某辩称自己是无偿代购,收益仅为官方网站积分,且因物流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货物未能送达。但法院经审理发现,严某以个人名义下单购买商品,未以汪某名义实施民事行为,也未履行商品来源、采购渠道等信息披露义务,其获取的积分具有变现价值,本质上属于商品转售利润。最终,法院认定双方构成信息网络买卖合同关系,严某未交付商品构成根本违约,判决其退还购物款并支付资金占用损失。
法官释法:三个维度区分代购与买卖
“很多人以为朋友圈代购就是简单的帮忙买东西,其实其中蕴含着不同的法律关系。”承办法官介绍,代购在法律上对应委托合同关系,而买卖则属于买卖合同关系,二者在法律性质、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看“名义”:委托代购的核心是“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要求受托人以委托人名义实施购买行为。本案中,严某始终以个人名义向销售方下单,货物先邮寄至自己处再转寄给汪某,不符合委托合同中”以委托人名义“的构成要件。
二看“利益”:委托代购中,受托人应收取明确的服务报酬,如“10% 代购费”;而买卖合同中,卖方的利润来源于商品转售差价。严某称其收益为 “官方网站积分”,但积分具有经济价值可折算为利润,本质上属于转售商品的差价收益,而非劳务报酬。
三看“披露”:是否公开采购信息?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代购需透明公开采购渠道、实际价格及服务费用等信息。本案中,严某在微信聊天中刻意隐去商品采购渠道、积分奖励规则等核心信息,未履行法定披露义务,进一步佐证了其卖方身份。
法官提醒针对日益普遍的社交平台交易,消费者在微信代购时要做到“三心”:
一留“细心”:明确交易性质。通过聊天记录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主动询问“是帮我代购还是直接销售?”“是否收取服务费?”等关键问题,避免因法律关系模糊引发纠纷。
二留“证据心”:保存完整凭证。妥善保存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商品报价单等交易证据,特别注意对方是否披露商品来源、价格构成等信息,为可能发生的维权保留依据。
三留“法律心”:区分责任承担。若属于委托代购,受托人仅在存在过错时承担责任;若属于买卖合同,卖方需对商品交付、质量等承担全部责任。当合法权益受损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随着“互联网 +” 的深入发展,微信代购等新型交易模式将更加普遍。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需增强法律意识,明确交易性质;经营者也应规范交易行为,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共同营造诚信有序的网络交易环境。(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