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误汇30万入老赖账户,银行拒退款,强制分配抵债引争议
根据中国法律,如果一个人误将钱款转入他人的账户,尤其是老赖的账户,这通常被视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要求返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如果银行作为第三方,在得知这笔款项是误转的情况下,有义务协助权利人(即误转款项的人)找回这笔钱。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步骤:
1. "沟通协商":首先,误转款项的人应当与银行沟通,说明情况,请求银行协助处理。
2. "提供证据":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这笔款项是误转的,例如转账记录、账户信息等。
3. "法律途径":如果银行拒绝协助,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误转的款项。
至于银行要求强行分配抵偿债务,这通常不符合法律规定。银行没有权利单方面决定如何处理这笔钱,尤其是当这笔钱是误转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这样做,权利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误转款项给老赖账户,权利人有权要求返还,银行有义务协助处理,不应强行分配抵偿债务。如果遇到问题,建议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
相关内容: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生活中,转错账的情况并不少见,多数人在追回钱款时都经历了一番波折。可嘉兴的王先生这次转错钱的遭遇,堪称离谱,想要把钱拿回来,更是难如登天。
他错将30万转入了一个老赖的账户,而这个账户早已经被法院冻结,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任何转入冻结账户的资金都会自动被视为债务人的资产。
这意味着,债主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这笔钱当作还款直接划走,王先生的麻烦可大了。
01
30万误转入老赖账户

5月26日那天,嘉兴的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转账操作,竟成了他生活的一个大坎儿。
那天一早,他从股票账户提现30万到招商银行卡,准备通过手机银行转到自己的建行卡上。

招商银行APP有个功能,会把过往交易过的账号按使用频率排列在转账页面下方,方便用户下次直接点选。不巧的是,王先生的建行卡号和一个老赖杨某的账号紧挨在一起。
转账时,王先生只顾盯着金额反复核对,根本没留意自己误点了杨某的账号。更要命的是,确认转账时系统只要求人脸识别,连密码都没要,他对着手机刷个脸,30万就这么瞬间转走了。

转完账的王先生还浑然不觉,等了半天发现建行卡没到账,重新打开APP检查,才惊觉自己转错了钱。
发现转错账的瞬间,王先生后背发凉,收款方竟是失联已久的老赖杨某。
早在2022年,杨某就拖欠王先生一笔借款,王先生一气之下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杨某需偿还本金、利息及律师费,合计49万余元。可等王先生申请强制执行时,杨某早已人间蒸发,电话成了空号,一分钱都没拿到手。

而杨某债务问题不仅仅是与王先生有纠葛,他此前因无力还贷,名下财产此前已被绍兴银行拍卖,即便如此仍资不抵债,欠绍兴银行100多万元,所有账户都处于冻结状态。
王先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报警,并联系招商银行,试图将钱追回。但钱一旦到账,银行也无法撤回交易。绍兴银行发现杨某账户突然进了30万,二话不说直接冻结,甚至打算将这笔钱用于抵扣杨某的债务。

“这是我转错的钱,凭什么成了老赖的还款?”
王先生急得上火,为了讨回这笔血汗钱,他不得不找来记者,希望借助舆论的力量主持公道。
03
退还的路很漫长

为了追回这笔钱,王先生几乎跑断了腿。他先是找到冻结账户的法院,把转错账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楚。法官给了他一个建议:
“只要绍兴银行出具放弃分配的证明,法院就能解封这笔钱退回来。”
可这建议看似简单,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王先生转头就奔了绍兴银行,得到的答复却让他心凉了半截。银行工作人员说得很直接:
“要我们放弃这30万的分配,得有实打实的依据啊。”

毕竟杨某还欠着银行100多万坏账,突然有笔钱进账,银行自然得谨慎处理。更让王先生头疼的是银行的理由:
“王先生和杨某之前有多次交易记录,不算毫无关系的第三人。现在钱已经到了杨某账户,怎么证明这钱的归属呢?万一他们还有其他经济往来,我们哪能知道?”
银行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
“除非能找到杨某,让他亲口承认这钱是转错的,不然没法证明归属。”

可杨某从2023年就彻底失联了,之前欠王先生的49万都没还,手机号早成了空号。别说王先生了,法院和银行都找不着这人,这要求简直是给人出难题。
第一条路走不通,银行又给了新建议:
“要么让法院出个函证明钱的归属,或者银监会出面调解做个记录,我们有了依据才能走内部申请。”

这话听着像在帮忙,实则把问题又推回了法院。可执行法官也犯了难:
“因为钱的特殊性质,法院也没法凭借王先生一面之词直接证明归属。”
就这么着,王先生在银行和法院之间来回奔波,问题还是没解决。
03
到底谁之过?

这事折腾到现在,最煎熬的无疑是王先生。前前后后算下来,老赖杨某不仅欠着他判决生效的49万,现在又因为一次手滑搭进去30万。
看着他揣着转账凭证在银行和法院之间来回奔波的身影,任谁都会从心底泛起一阵酸楚,这笔钱是他家里人看病的医药费,他家里的空调坏了,都舍不得换,扎扎实实的血汗钱。
但这事能怪绍兴银行吗?其实银行也有银行的无奈。作为杨某100多万债务的债权人,他们守着一沓沓坏账报表,每一笔进账都像救命稻草。

如果开了“误转即解封”的先例,难保不会有债务人跟老赖串通,故意转错账来逃避执行,这种谨慎背后,其实也是对金融秩序的一种守护。
那能怪法院吗?法院判案讲证据链,总不能听谁哭穷就先把钱给谁,这是司法程序必须坚守的底线。要是仅凭王先生的口头陈述就强行划款,万一杨某哪天突然冒出来说这是正常交易,法院又该如何自处?

说来说去,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终究是王先生转账时的疏忽。哪怕他在点击账号时多看一眼,哪怕在人脸识别前再核对一次户名,悲剧都可能避免。
但回过头想想,我们自己在日常转账时,又有多少人会对着“最近转账”列表反复核查?当银行APP把操作做得越来越便捷,当人脸识别取代了复杂的密码输入,我们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警惕。

更让人齿冷的是老赖杨某的行径。欠下高额债务,却选择用人间蒸发的方式来逃避责任,不仅没有承担自己的偿还义务,甚至没有给债权人任何的交代。
这种对规则的践踏、对诚信的背叛,才是让整个事件陷入僵局的根源。
当王先生红着眼眶求助记者时,他难过的何止是自己的粗心,更是对这种赖账有理歪风的无奈。
参考资料:
1818黄金眼:2025年6月22日—《#男子称误转30万给老赖款项被冻结# 这钱能要回来吗》

1818黄金眼:2025年6月22日—《#男子称误转30万给老赖款项被冻结# 这钱能要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