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715家上市公司理财热,2350亿元规模彰显投资新动向

2023年内715家上市公司理财热,2350亿元规模彰显投资新动向"/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2023年内有7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达到了2350亿元。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趋于多元化,通过投资理财产品来获取额外的收益,同时也可能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手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点:
1. "收益追求":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可能主要是为了追求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
2. "资金流动性管理":通过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企业可以优化其资金流动性,确保资金在等待投资或运营使用期间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
3. "风险管理":部分理财产品可能提供一定的风险分散,有助于降低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4. "市场环境":在经济环境较为宽松或者市场利率较低时,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
5. "监管政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政策可能有所放宽,使得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理财产品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因此,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确保其财务稳健。

相关内容:

源: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王思文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屡见不鲜。其中,银行理财类产品是上市公司的首选,券商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份额较少。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上市公司今年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有所下降。今年以来,仅有7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349.67亿元的理财产品。而去年同期,共有92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904亿元的理财产品,同比下滑幅度超39.81%。

渤海轮渡

钟爱逆回购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仅有7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349.67亿元的理财产品,其中大部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

认购理财产品次数最多的是渤海轮渡,其主要购买的理财产品为1天期国债逆回购和2天期国债逆回购,累计认购了113次国债逆回购。

在认购理财产品金额方面,20亿元至60亿元之间的上市公司有11家,分别是洛阳钼业、万华化学、养元饮品、江苏国泰、海螺水泥、中海油服、彩虹股份、方大炭素、歌华有线、南钢股份、双汇发展。

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银行理财仍是上市公司的首选。但随着银行理财“保本”优势的逐渐减退,券商理财产品逐越来越受上市公司青睐,这主要由于券商理财产品具有“保本”特性。

本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月份以来,已有3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61只券商理财产品(包括收益凭证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合计金额25.43亿元。

收益凭证产品

备受上市公司青睐

上市公司在选择券商收益凭证标的时十分谨慎,《证券日报》记者在统计今年以来的数据时发现,从券商角度来看,中信证券发行的收益凭证最受欢迎,上市公司共购买了7期中信证券收益凭证类产品,认购金额为5.57亿元;华泰证券位列第二,共有13期收益凭证被上市公司认购,认购金额为2.48亿元;中国银河证券发行的收益凭证也十分受宠,共被上市公司认购了6期,认购金额为1.1亿元 此外,联储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泰证券、兴证证券、国盛证券、第一创业等券商发行的收益凭证认购情况也较好。

尽管目前上市公司购买券商理财产品的占比较少,但具有操作灵活、安全性高且可以量身定制等特点的收益凭证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购买券商理财产品时纳入考虑之中。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在券商理财的选择上还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质押式报价回购交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

近日,证券业协会发布场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2019年第2期)显示,2019年1月份,证券公司发行收益凭证合计3170只,发行规模579.57亿元。其中,通过报价系统发行收益凭证661只,发行规模为290.09亿元;通过柜台市场发行收益凭证2509只,发行规模为289.48亿元。收益凭证发行规模环比大幅增长三成。存续规模方面,在继连续七个月下降后,首次迎来增长。

收益凭证新增发行方面,一月份新增发行规模579.57亿元,较上月增长140.30亿元,环比增长31.94%。截至本月末,存续规模3327.10亿元,较上月增长62.99亿元,环比增长1.93%。不难看出券商收益凭证发行再次回暖。

发布于 2025-07-02 22:35
收藏
1
上一篇:11月28日申购皓元转债攻略,申购条件一览 下一篇:【立方债市通】6家产业主体获AA评级喜讯,洛阳AA主体拟3.2亿增持上市公司,万亿券商合并新进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