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益时代,理财新航向,去哪儿寻找高收益宝藏?
在低收益时代,理财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仍有多种途径可以尝试:
1. "银行储蓄":虽然传统储蓄的利率较低,但它是风险最低的理财方式,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2. "货币市场基金":这类基金风险较低,流动性好,适合短期内不使用资金的投资者。
3. "债券投资":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相对较低,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4. "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收益也相对稳定,但要注意选择信誉良好的银行和产品。
5. "互联网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理财通等,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操作方便,流动性好。
6. "股票市场":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股票市场,但要注意风险控制。
7. "房地产":虽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较大,但长期来看,房地产仍然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8. "黄金投资":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在低收益时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9. "保险产品":如分红险、万能险等,既可以实现理财目的,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
10. "教育和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收入水平,也是一种理财方式。
在选择理财方式时,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资金状况,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要注意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在低收益时代,理财更需要
相关内容:
制图 李慧辰
在过去的7个月,投资理财市场一片惨淡,股市跌宕起伏,汇率贬值、固定收益下滑……不确定的经济因素让市场的投资热情受到很大影响。近几日,A股市场再度剧烈震荡,大盘更是重回3000点下方。事实上,当市场利率下行,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无论是股市、债市还是汇市,在变幻莫测的投资环境下似乎都找不到好的投资点。那么,在这个负利率横行,高收益率凤毛麟角的时代,如何为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投资者又当如何规避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A 银行理财告别高收益
近日,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虽然最终方案离出台尚需时日,但对于业内人士而言,监管趋严造成银行理财增速进一步放缓、收益率进一步下行已成共识。
事实上,即便没有最严新规,在经济L形走势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正在逐渐走低。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维持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各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维持在年化3.7%到4.5%之间。
8月2日,记者从省城各大商业银行了解到,市场上人民币封闭式理财产品中,最低预期年化收益率甚至低至2.95%,5万元起投,投资期限为117天;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也仅为4.75%,5万元起投,投资期限为186天。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左右。即便收益率超过4%的产品,大部分也都是针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用户等特殊用户发售的专享产品,而且仅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发售此类产品,但有的银行开放规模较小,有的银行起点又较高,需百万起步。对于没有任何门槛的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3%到3.9%之间。
而在当前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货币和债券等资产收益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非标类资产和上述资产均是银行理财获取较高收益的“利器”。因此,一家国有银行人士坦言,在非标投资“通道”以及相关投资领域受限的情况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看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下跌趋势明显放缓,未来大降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一段时间,如果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宽松,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会围绕3.8%小幅波动,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可考虑半年期左右的产品持有至年终,收益相对较高,又可以在年底灵活地调整投资策略。对于普通投资者,业内人士建议,并不一定要去追预期年化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可根据实际资金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配置。
B 互联网“宝宝”收益走低
银行理财市场不景气,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们收益率也逐步走低。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余额宝收益率已连续10个月停留在“2时代”,8月2日更是跌至历史最低点2.3680%。微信理财通的收益也跌至2.85%。
数据显示,2015年10月,在宝宝类产品里最有代表性的余额宝在去年10月,收益率首次破“3”,此后,多个宝宝产品都进入“2”时代。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27日,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仅为2.66%。相比三年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刚刚横空出世时接近7%的收益率,如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当时“宝宝”类产品分食理财市场蛋糕的盛况也早已荡然无存。
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宝宝”类产品投入的是货币基金,资金投向以银行存款及结算备付金为主,随着利率下降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其收益不可能太高。不过,相比目前各家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以货币基金为主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无论从收益还是期限灵活度来说,仍然具有较高的优势。目前,各家银行定存利率一般上浮不超过40%,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般不超过2%。因此,“宝宝”类产品仍有1%的超额收益。如果想要追求更多的收益,也可以选择互联网理财“宝宝”类产品中的3个月到6个月的长投资期限产品。不过,2016年国内仍然处于降息通道中,这类中长期限的理财产品虽然预期最高收益率较高,但事实上并不保障收益,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到期实际收益率存在一定的风险,不排除出现未能达到承诺的高收益的情况。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宝宝”类产品比拼的是功能性和便利性,以及完善现金管理工具的属性,而不再是仅仅拼收益率。由于货币政策的原因,“宝宝”类产品的收益走低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建议投资者配置收益率和流动性平衡的“宝宝”类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来获得稳定收益。
C 黄金外汇可适当配置
随着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外汇资产,尤其是投资美元、欧元等资产来应对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一些投资者也选择来银行换汇,来参与外汇的投资,除此之外,有的投资者也通过投资美股来参与外币资产的投资。
对此,银行业相关人士建议,在家庭资产配置中,今年应适当降低房地产资产的配置,将一些流动性资产适当参与美元等外币资产的配置,换汇后如果使用外币有一定的时间差,可以参加外币理财,而一些子女在海外留学的家庭,也可以参加银行针对出国留学换汇的优惠活动。
此外,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动荡程度增加,在世界局势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时,作为保值和避险资产的黄金总是第一个应声而“涨”。8月3日凌晨,纽约金价在收盘更是大涨1%,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新高,而即便黄金持续强势,接连上涨之后,仍有不少机构看好黄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各大经济体都遇到了经济发展上的瓶颈,但是同时和经济发展瓶颈所对应的是全球流动性的宽松,由于这是一个相对矛盾的状态,黄金在这种状态下一般会整体保持较好的支撑。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可以适当的参与黄金投资,在黄金投资过程中,尽量多关注全球市场动向,关注中东局势和美元走势,分批买入黄金资产,切勿追涨杀跌,要以分散资产风险,优化资产配置的心态来投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黄金投资方式。事实上,目前在国内,投资黄金资产的方式也很多,如实物黄金、纸黄金、黄金ETF和黄金概念股,而黄金投资并非只能购买实物黄金为主。实物黄金变现能力较差,本身不是一种生息资产,只能通过低买高卖来享受价差收益,是一项长期投资。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适当的参与黄金股或黄金ETF的投资,在黄金股方面,今年金价上涨带来的黄金概念股板块在A股表现出的集体抗跌性,也让它成为弱势中的明星,也成了黄金概念股的黄金期,黄金概念股可操作性较强,较好的把握区间操作,但也因股市的风险性较大,故适合懂得一定股票操作的投资者。黄金ETF,在今年的表现十分出色,通过场内交易,交易便利,流通性较强,投资者可抓住趋势性机会适当参与。
D 国债成投资者“新宠”
今年4月份以来,每个月一次的国债发售,也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每次国债发售,投资者早早就去银行门口排长队的盛况又重现,而开卖不到半小时就被“秒杀”一空的火爆场面,也已经让投资者习以为常。
在上述国有银行人士看来,国债作为稳定的资产增值方式,在客户群中有广泛的需求。一方面,连续降息使得国债优势逐渐凸显,在诸多投资产品中,国债以国家信用作为保障,期限长,投资收益稳定,且半年之后可以赎回,根据分档计息的原则,储户若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息,相比定期存款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国债的投资群体还是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这类人群投资诉求主要多以稳健为主。而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人群,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国债最低3年的投资期限,这些投资者是不会考虑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总共还有4次国债发行,其中两次为凭证式,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发行时间是9月10日和11月10日;两次为电子式,每年付息一次,可在网银购买,发行时间分别是8月10日、10月10日。银行业相关人士提醒投资者,如果是购买凭证式国债,可以提前在银行网点开好国债账户,看好时间,在银行开门前就带上身份证和银行卡早早去排队。而购买电子式储蓄国债,既可以去银行柜台买,也可以在网上银行购买。通过网银购买可以提前熟悉一下网银的操作流程。此外,并不是所有银行的网上银行都可以买电子式储蓄国债,投资者最好能够跟银行提前确认一下。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国债虽然被称为“金边债券”,但这并不是说投资国债没有风险,只是违约风险相对较低,因此,不管是购买哪种国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确定投资,不要盲目跟风。
E 8月A股注意风格切换
7月初市场期待A股“五穷六绝七翻身”,但以结果来看,走势最终呈现“虎头蛇尾”。上周三,以银行理财新规作为诱因,A股盘中不幸遭遇百点暴跌,市场进入无安全感状态。而8月开头,8月首个交易日,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公布,跌破“50%”荣枯线。除了宏观经济数据不佳,类似不利于A股的宏观条件还有“金融去杠杆”过程继续,监管也日益趋于严格,这导致市场整体人气欠缺,翻红失败,最终上证指数收跌近26个点。多数券商均提示,谨防A股继续探底下行。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股市可能继续维持存量博弈、区间震荡和结构性行情主导,但会出现大的风格切换,从题材炒作向业绩为王和价值投资转换。各大券商人士也一致认为,市场投资风格将向绩优股转变,价值蓝筹成为配置首选。
国泰君安相关人士具体分析指出,风险释放前,建议继续避险为上,在“金融去杠杆”过程中,股票市场风险偏好将边际下行,一些估值过高、缺乏业绩支撑的板块将面临估值向下调整压力,当下监管趋严的趋势短期恐难结束,未来仍需评估去杠杆对于流动性及股票市场带来的实际冲击。从个股来说,该人士建议配置具备业绩超级周期的核心品种和“低估值、高分红”股票,因为“低估值、高分红”股票仍将成为避险资金追逐的对象,而主题层面,国改动作仍在加速,下半场正如火如荼,也可以关注相关个股。
国元证券相关人士则介绍,下半年投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先防守,后进攻。三季度更加偏重景气度和安全边际,四季度偏向弹性和政策驱动,同时,拥抱新经济是我们今年年度策略提出的关键词,具有需求支撑的科技股、新材料值得重点配置。从配置的先后顺序上来看,建议三季度偏向化工、化纤、电力、航空、食品、医药、有色等板块;四季度,加大建筑业、建材、券商、新兴产业的配置。
本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