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便利政策落地,20家证券基金名单揭晓,券商股齐涨狂欢
互换便利(Swap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近日,互换便利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首批参与互换便利的20家证券和基金公司名单,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互换便利的推出,意味着参与机构可以通过与央行进行货币互换,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市场资金成本。以下是对这一消息的一些分析:
1. "名单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家证券和基金公司名单,涵盖了多家知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等。
2. "券商股全线上涨":消息公布后,相关券商股票普遍上涨,反映出市场对互换便利落地后流动性增加和市场预期改善的乐观态度。
3. "市场流动性预期":互换便利的推出,预计将有助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进而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4. "长期影响":互换便利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未来,需要关注央行如何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以及互换便利对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互换便利的落地对于证券、基金行业以及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未来,随着互换便利的深入实施,有望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10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即日起正式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
10月18日下午,证监会公布了首批获得互换便申请批复的非银机构名单。这份名单总计20家机构,包含“三中一华”等头部券商,也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老牌基金。
从9月24日首次提出,到10月18日正式落地,互换便利的快速落地获得市场正面反馈,券商股于10月18日午盘快速拉升。业内机构称,新工具落地速度快,彰显监管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非银机构获取流动性的重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

20家机构名单出炉券商股全线上涨
具体来看,这份名单包括17家券商机构以及3家基金公司。
券商包括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财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中信建投、兴业证券。
基金公司方面,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作为老牌基金业入选这一名单。
此外,中国证监会要求相关机构加强合规风控管理,主动配合做好这项业务,发挥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
公告发布后,多家头部券商第一时间对外发文回应。中金公司表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业务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推出的资本市场重大创新工具,对于资本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上述消息影响,券商板块在午盘快速拉升,最终收涨5.31%,板块内全部个股均实现上涨。
天风证券、国海证券收获涨停,东方财富上涨超过15%,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行业龙头也都实现超过6%的上涨。截至收盘,板块内全部个股最低涨幅超过3%。
业内称政策信号意义强
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首次提出将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其中就包括互换便利。自此,互换便利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10月10日,央行公告即日起创设互换便利,接受符合条件的非银机构申报。10月18日,证监会公告首批获准参与的20家证券、基金公司,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占首期互换便利额度40%。
平安证券非银团队表示,新工具落地速度快,彰显监管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非银机构获取流动性的重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
平安证券非银团队同时强调,互换便利限定用于股票、股票ETF投资和做市,将有助于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给予非银机构自主权,有助于盘活非银机构存量资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并发挥市场机构择机、择时专业能力,或将增厚非银机构投资收益。
国泰君安证券则表示,SFISF的运作机制与央行票据互换(以下简称CBS)类似,但通过SFISF最终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国泰君安证券同时表示,现有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或将扩容。通过CBS或SFISF操作后,特定金融机构能获取的是高流动性的国债或央行票据,需要将国债或央行票据质押给央行进而获取现金。2024年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名单有51家,证券公司只有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
针对互换便利,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认为,互换便利确实是一个创新性的工具,从来没有出现过。具体操作路径可能是,券商、基金、保险公司把手上的股票和ETF拿去与央行换国债和央票,然后在债券的二级市场卖掉套现。套现的钱,只能拿来买股票,这其实相当于鼓励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加杠杆。
“同时,由于这个过程中需要卖债券,因此也达到了之前央行希望的抑制超长期国债收益率过快下行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今年以来,央行数次表示国债收益率下降过快,并进行了一些窗口指导,但还是未能有效阻止收益率下降。大家就是笃定,经济下行过程中要买最安全的资产。”汪毅说,这种创新性的货币工具并没有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并没有使得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提升,它更多的是属于在大类资产配置之间的一个切换。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