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摇篮,探寻长江流域的千年文化传承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文明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下是关于长江的一些详细信息:
### 地理位置
- "流域范围":长江流域覆盖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
- "流经城市":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
### 水文特征
- "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 "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
### 历史与文化
- "文明起源":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 "历史文化":长江流域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武汉、重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 经济与生态
- "经济价值":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迅速。
- "生态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如实施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
### 现代发展
- "交通运输":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内河航道,连接了上游的川渝、中游的湖北、下游的江苏、上海等地。
- "水利工程":长江
相关内容:
长江与黄河并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从雪山走来,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长江穿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三峡、长江中下游平原,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发展之源。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长江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江沿线河湖众多,山地、丘陵环绕,具有温暖湿润的生境。百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进入洞穴定居。长江上游发现的巫山龙骨坡遗址、下游发现的繁昌人字洞遗址,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到200万年前。从元谋人、郧县人到南京人,长江见证了东方大地人类的起源演化。2022年湖北发现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之一。近年持续发掘的四川皮诺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打破了国际学术界“莫维斯线”假说,为研究早期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证据。
长江发育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人类聚族而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一万年前,长江流域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已通过栽培水稻进行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下游上山文化发现了镰形石器等收割工具和石磨盘等加工工具,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均呈现以耜耕为特征的农业。2020年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700—1900平方米的良渚时期大稻田及“井”字形结构田埂。水稻、稻田、农具成为长江流域的文化特质,得以传承。
五千多年前,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蓬勃发展,筑城、琢玉、冶炼等在长江流域兴起,文明的曙光照耀在长江沿线各地。湖北石家河古城、浙江良渚古城宏大的城市规划和先进的水利系统,具备了地域国家的雏形。安徽凌家滩遗址以复杂的玉器制造反映出严密的社会结构和礼仪信仰。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到江西瑞昌铜岭,长江铜矿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更因其体量巨大、工艺精湛而备受瞩目。
两周之际,长江上中下游形成巴蜀、荆楚和吴越三大文化圈,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汇融合、互联互补,汇集为兼容并蓄的长江文化。今年出台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是以长江干流为纽带,贯通千年文脉,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巴蜀、荆楚、吴越等长江地域文化,串联起上中下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规模庞大的江河文化遗产体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省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余处,这些遗产是解密长江文化密码的关键,也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从丽江古城到苏州园林、从哈尼梯田到兴化垛田、从都江堰无坝引水到白鹤梁水文石刻,长江流域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文化遗存,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华夏智慧,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长江流域人文兴盛,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楚辞、黄梅戏、吴门画派,长江印证着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中国共产党建党、南昌起义、长征,长江赓续着革命文化的红色血脉。南京长江大桥、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长江亲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正是基于长江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实现对长江文化的系统保护、整体展示与协同发展,让人们充分感知从青藏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1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