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承销保荐江湖风云再起,多年霸主易位,新格局悄然成型
IPO(首次公开募股)承销保荐江湖的变动通常反映了资本市场的一些新趋势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多年榜首易主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1. "政策调整":监管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影响承销保荐市场的竞争格局。例如,监管机构可能对承销保荐制度进行了改革,引入了新的规定或提高了门槛。
2. "市场环境变化":经济环境和市场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IPO市场。在经济繁荣时期,IPO数量和规模可能增加,导致承销保荐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3. "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承销保荐市场,竞争自然加剧。一些新进入者可能凭借其创新的服务或高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更多的业务。
4. "品牌和声誉":在长期占据榜首的机构可能因为品牌和声誉受损而失去优势,而其他机构则可能因为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而获得更多机会。
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能会改变承销保荐的方式,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并利用新技术的机构可能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6. "客户需求变化":上市公司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那些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承销保荐机构可能会获得更多的业务。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具体影响:
- "市场份额重新分配":多年榜首的机构可能会失去部分市场份额,而其他机构可能会获得增长。
- "服务模式调整":承销保荐机构可能
相关内容:
来源:证券时报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谭楚丹/制表
记者 谭楚丹
首发(IPO)承销保荐江湖生变,上半年投行获受理项目数座次排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上半年共有38家券商共177个IPO项目获得受理,其中国泰海通证券以26单的总量登顶,取代连续多年领跑的中信证券。自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新公司保荐代表人数量跃居行业第一,投行竞争力如何也受到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上半年获受理项目数前12的券商(3家并列第十)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73%。与之对应的,后16家合计才获受理了47个项目,占比27%。
多年榜首终易主
数据显示,国泰海通证券今年上半年有26单IPO项目获得交易所受理,在行业内排名第一,取代了多年来一直霸榜的中信证券。
从申报项目构成来看,国泰海通今年上半年以北交所业务为主,多达18单,占比近70%。据证券时报记者对2024年IPO项目发行承销费的统计,北交所项目平均每单约1500万元,远低于沪深IPO项目平均5000万元的费用。不过国泰海通参与了明星项目——兆芯集成科创板IPO,该项目主营业务为高端通用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10.65亿元。
相较来看,中信证券受理项目的情况更为均衡,共有22单IPO项目获得受理,其中北交所项目9单,科创板项目7单。中信证券参与的大型项目有华润新能源深市主板IPO、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前者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8.23亿元,后者为-15.07亿元。
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分别以14单、10单项目数依次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前者同样以北交所项目为主,上半年共有11单获得受理,占比近80%;后者以沪深市场为主,其中沪深主板合计有4单,创业板有3单。
华泰联合证券与国联民生分别以9单并列第五位。此外,国金证券在今年上半年有8单IPO项目获得受理;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与东吴证券各有7单;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国投证券各有6单。
中小投行难分一杯羹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多达21家投行今年上半年获得受理的项目不超过3单,占比达56%。
具体来看,7家券商上半年受理项目数量均只有2单,包括头部券商银河证券。其余14家中小券商上半年均只有1单项目被受理。
对此,深圳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称,中小券商IPO项目储备往往不充分,“多数项目质量一般,有的之前已撤回申报。另外,中小券商很难抢到优质高科技项目,在大型投行面前没有竞争力”。
今年IPO项目受理数量仅2单的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高管提到,从当前各交易所的申报情况来看,IPO项目对盈利规模的要求水涨船高。“我们有些项目虽已符合发行上市标准,但因利润规模偏小,申报仍面临一定困难。”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当前交易所受理的许多项目,实则是投行前期储备一两年的成果。“若前期储备不足,即便当下迎来政策机遇,也会陷入无项目可申报的局面,中小投行与大型投行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不过,此轮中小投行申报的IPO项目仍有亮点。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部分中小投行尽管保荐项目数量较少,但上半年在沪深IPO市场上亦有斩获大型项目。例如,财通证券保荐的惠康科技IPO项目、国融证券保荐的百菲乳业IPO项目、西南证券保荐的长裕集团IPO项目、长江承销保荐参与的上海超硅IPO项目。
探索破局路径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多数券商在2024年年报中透露今年投行布局方向,将新三板业务、北交所业务视为重点布局板块。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交所更具包容性及确定性。
东兴证券称,该公司2025年将进一步加强北交所业务储备,提前培育、筛选符合板块定位的成长性企业。国金证券表示,计划今年加快新三板客户的培养和转化,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公开发行业务的占有率和项目质量。
此外,发力并购业务也是多家券商投行的共识。例如,长江证券称,投行子公司长江保荐今年将拓展并购重组业务,加强并购标的资源储备,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并购机会。财通证券表示,今年要抓实股权项目执行和储备,推动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转型,强化并购重组业务的战略性定位。此外,西南证券称,今年将要发挥并购重组业务的良好品牌优势,深挖企业主营业务科技属性相关的并购重组机遇。
此外,中原证券表示,今年要继续探索普惠金融方向,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股权类项目以北交所IPO、并购重组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