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揭秘背后的战略布局与市场逻辑
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的背后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市场扩张与规模效应":中信证券作为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广州证券可以扩大其业务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合并后的公司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规模效应。
2. "提升综合实力":广州证券在华南地区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基础。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可以迅速提升在华南地区的业务布局,增强其综合实力,尤其是在经纪业务、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领域的竞争力。
3. "优化区域布局":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广州证券,可以优化其全国范围内的业务布局,特别是在华南地区,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当地企业和投资者,提升公司在区域市场的地位。
4. "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收购后,中信证券可以将广州证券的优势资源与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5. "应对行业竞争":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证券公司需要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有助于其应对来自其他证券公司的竞争压力。
6. "监管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鼓励证券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业务整合,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符合监管政策导向。
7. "提升盈利能力":通过收购广州证券,中信证券可以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
相关内容:
一则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的消息,让不少证券从业人员的平安夜不再平静,朋友圈被刷屏不说,就连许多广州证券员工也颇感意外。记者下面想从并购双方及背后利益方,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该并购案例的背后逻辑,以及各方可能的出发点。
首先来看中信证券,该公司的业务扩张——尤其是网点或业务布局的扩张,就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来进行的。成功的案例有,收购山东的万通证券、浙江的金通证券和法国的里昂证券,将其变更为中信万通、中信金通和中信里昂,前两者现在直接变更成了中信证券(山东)和中信证券(浙江)。不成功的案例有早期对广发证券的收购计划,以及2008年对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出手。
从中信证券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并购案例不难看出,中信证券是一家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公司,它深知自己的短板,所以寻找的标的就是想补齐自己的短板。对万通证券和金通证券的并购,让中信证券稳稳地抢占到了山东和浙江两省的市场份额。对里昂证券的收购,那是中信证券在收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失败后,寻找的替代目标,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出海。
对广发证券的收购,尽管以失败告终,却向市场表露了中信证券想抢占广东市场的决心。而此次将目光锁定广州证券——这家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旗下的券商,毫无疑问展示给市场的依然是中信证券要抢占经济强省——广东市场的决心。
广州证券与广发证券同处一城,一直将后者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但这两年风头甚至还不如同城的另一家证券公司万联证券。
应该说,广州证券这些年还是很努力的,从公开招聘总裁、内部实行市场化考核,到多次充实资本金,再到大力发展投顾业务、研究咨询业务、资管业务、债券承销业务和新三板业务,甚至2014年还斥巨资收购天源证券,意图弯道超车。但由于各种原因,无论规模还是品牌,一直没有大起来更没强起来。在今年低迷的市场行情下,广州证券业绩更是举步维艰,今年前11个月亏损了1.19亿元。
作为广州证券的出资人,越秀金控这些年对广州证券的支持不言自明。越秀金控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管是对大股东而言,还是对投资者而言,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给股东带来资本回报,也是应有之义。但广州证券这些年的业绩,对越秀金控而言,只在难以拿得出手。借助中信证券品牌效应,将广州证券置入龙头券商旗下,对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越秀金控而言,恐怕是最佳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挂着“金控”名头,但越秀金控并未拿到国务院金控集团试点资格,处置旗下金融资产,对越秀金控来说,也可能是政策形势所逼。而选择在证券行业处于相对底部这个时机,只要收购方对价合理,无论对越秀金控,还是对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或广州市国资委,都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最后,从行业发展态势看,证券业牌照放开已是板上钉钉,外资蜂拥而至和信息技术双重推动下,证券行业竞争难免激烈。从政策大势看,地方政府的保护日渐式微,监管当局“扶优限劣”态度也日益明显,从投行承揽、债券承销到机构业务,再到零售和研究,业务向头部券商聚集的趋势越发明显,非头部券商如果找不到核心竞争力业务,未来在市场上生存都会面临考验。
(责任编辑:张倩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