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级券商联手疑云,中信与中信建投辟谣,航母级券商梦碎?

航母级券商联手疑云,中信与中信建投辟谣,航母级券商梦碎?"/

关于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可能合并的消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均已发表声明,辟谣了这一传闻。根据官方信息,两家公司并没有进行合并的计划,也没有签署任何合并的协议。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都是中国内地重要的证券公司,具有各自的业务特色和市场地位。两家公司分别属于中信集团和建投集团,它们在业务上相互竞争,但同时也存在合作的机会。
关于两家公司是否会合并,这通常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战略、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目前没有官方信息表明合并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市场传言,应保持谨慎态度,以官方公告为准。
在资本市场,任何关于公司合并的消息都可能对股价和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消息,投资者应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避免盲目跟风。

相关内容:

“航母级”券商要来了的传闻,午后瞬间搅动市场。

根据彭博社今日报道称,两大龙头券商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正在商讨合并的可能性。相关讨论已经汇报给证监会与国资委,但该事项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最终计划,也并不肯定会达成合并。

仅几个小时后,当事双方相继发布公告澄清:未获悉有关上述传闻的相关信息,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信息。

此事引发“巨震”在情理之中,以目前资产规模计算,假若合并成真,其将会是国内首家“航母级”券商。以今日收盘价推算,合并后新公司市值将达到5500亿元,跻身国际顶尖券商之列。

消息传出后,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价大幅上涨,中信建投一度触及涨停,中信证券股价则蹿升近7%。

两大龙头辟谣合并,中信证券仍为中信建投第四大股东

4月14日晚间,处于舆论旋涡的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双双澄清。

中信建投发布澄清公告称,下午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本公司将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截至目前,本公司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也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公司提示广大投资者注意做好信息识别,防范相关风险。

同样,中信证券一纸公告“辟谣”,称对于公司将与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称,未获悉有关上述传闻的相关信息。

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之间的“情缘”可追溯至2005年,当年,中信证券和中国建银分别出资人民币16.2亿元和10.8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注册成立中信建投证券。

2010年11月,北京市国管中心受让中信证券原持有的中信建投45%的股权,世纪金源也受让了中信证券原持有的中信建投8%的股权。自此,中信建投脱离了“中信”的姓氏。

在中信证券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去年实际减持所持中信建投4400万股,未来短期内没有减持计划。

不过,中信建投方面也曾表示,没有“去中信化”的计划。中信建投董事长王常青在2019年业绩说明会上指出,中信建投证券源自中信集团和中信证券,2010年11月中信证券转让大部分股份后,至今仍为中信建投证券5%以上股东;中信股份更是通过全资公司镜湖控股出资3亿美元成为2016年H股IPO时最大基石投资者,至今仍是公司H股单一最大股东。

资料显示,目前,中信建投第一大股东为北京国资,持股比例35.11%;中央汇金持股31.21%,为第二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代持10.71%,持股8.19亿股;第四大股东为中信证券,持股为5.01%。

合并总市值将达5500亿元,远超高盛、小摩

从规模与业绩情况来看,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均属于行业龙头。若合并计划成真,以目前资产规模计算,合并后的证券公司将会是国内首家“航母级”券商,以今日收盘价推算,合并后新公司市值将达到5500亿元,跻身国际顶尖券商之列。

目前国际顶尖投行,高盛总市值为619.38亿美元(4363亿元人民币),摩根士丹利总市值为632.99亿美元(4461亿元人民币)。

此外,至于两家并购后规模,截至2019年底,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净资产分别是1616亿元和566亿元,两家合并后净资产将达到2182亿元,占行业比例超过10%,进一步缩小与高盛(6297亿元)的差距。

根据中信证券官网,中信证券1995年10月25日成立于北京。2002年12月13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4亿股普通A股股票,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2011年10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

一直以来,中信证券就因业绩规模稳居首位被称为券商业的“老大哥”。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31.40亿元,同比增长15.90%;实现归母净利润122.29亿元,同比增长30.23%。基本每股收益1.01元,同比增长31.1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76%,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

从投行业务来说领先行业,2019年A股主承销金额2798亿元,市场份额18%,排名第一。债券承销金额排名同业第一,达10015亿元。A股重大资产重组金额1633亿元,排名行业第一。2019年投行净收入44.65亿元,同比增长23%。

此外,经纪业务收入74.25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资管业务略有下滑,管理规模略有回升。2019年资管业务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2%,期末券商资管规模为13948亿元。

中信建投方面,据其官网所示,公司2005年11月成立于北京,注册资本76.46亿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设有327家营业网点,设有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建投(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建投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2016年12月9日与2018年6月20日分别于香港联交所与上交所主板上市。

2019年,中信建投实现总营收136.93亿元,同比增长25.54%;实现归母净利润55.02亿元,同比增长78.1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51%,同比增长4.72个百分点。

自营、经纪业务收入增长明显,经纪业务收入28.47亿元,同比增长24%,占比21%;投行业务收入36.85亿元,同比增长18%,占比27%;资管业务收入7.93亿元,同比增长15%,占比6%,自营收入44.07亿元,同比增长82%,占比32%,资本中介业务收入15.59亿元,同比下滑22%,占比11%。

中信建投投行多项业务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公司股权主承销金额为382亿元,排名第5;债权主承销金额9416亿元,排名第2。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业务公司全年保荐承销10家,排名第1。债承销金额3830亿元,连续5年蝉联行业第1。目前,项目储备丰富,IPO、股权再融资在会审核项目数量分别排名第1、第2。

打造“中国的高盛”时刻已至?

多个券商人士对记者分析称,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这也并不绝对,因为此举将强化券商股龙头溢价的形成。

有分析师给出了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可能性的理由:高层着力于打造航母级券商,而并购重组是提升规模的最直接手段。中国证券行业的并购浪潮中,中信证券的并购整合历程最具有代表性。中信证券在行业处于高潮时稳健发展并积蓄力量,而当行业出现低迷时则抓住机遇,制定并实施并购战略,从而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从2004年开始,中信证券陆续成功并购整合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扩大境内业务规模,并开启海外业务布局。

对于可行性,分析师指出,资本市场的定位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需要有“中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去承载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若合并,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共同的优势业务在于投行,在股权承销、债券承销、并购重组等业务上均排名行业前三,若成功合并,将进一步强化领先地位。未来投行业务将成为券商机构业务的引擎。

新京报记者 张思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项玲

发布于 2025-07-03 23:22
收藏
1
上一篇:国联证券新篇章,葛小波双料执掌,荣任董事长兼总裁 下一篇:揭秘股票交易佣金,低佣金开户攻略及佣金费用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