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为何集体撤回5年期大额存单?闲钱理财新攻略
银行集体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 "政策调整":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可能会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政策调整,限制或调整部分期限和类型的存款产品。
2. "市场利率变化":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银行可能会调整存款产品的利率,以适应市场变化,5年期大额存单可能因为收益较低而不再被推荐。
3. "流动性管理":银行可能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考虑,对某些期限的存款产品进行调整,以优化资产结构。
4. "风险控制":银行可能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减少对长期存款产品的依赖,以降低潜在的利率风险。
面对闲钱,以下是一些理财建议:
1. "活期存款":适合短期内可能需要用到的资金,流动性好,但收益相对较低。
2. "定期存款":可以选择短期(如1年期)定期存款,虽然期限短于5年期,但相对灵活,收益也相对较高。
3.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较低,流动性好,适合短期内不打算动用的资金。
4. "债券型基金":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长期收益相对稳定。
5. "股票型基金或指数基金":风险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收益潜力较大,适合有长期投资计划的投资者。
6. "保险产品":如分红保险、万能险等,既能实现
相关内容:
Q
为何现在集体下架?
A: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大额存单的利率水平一般随着期限延长而提升,银行的负债成本也更高,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
从金融市场存贷利率走势看,今年存贷端几乎同步下行。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是稳定银行净息差的需要,也是发挥银行金融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在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向新向好发展态势的背景下,需要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Q
5年期大额存单下架,有何影响?
A: 今年5月份,我国存款利率格局迎来重大调整,工行、农行等国有六大行率先拉开了存款利率下调序幕。此次调整后,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对银行而言,中长期大额存单的退场将有效缓解净息差压力,优化财务结构,但同时也会加剧负债端短期化趋势,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部分追求长期稳健收益的客户可能流失,考验银行的客户维系能力。
“在经济增长转型期,这种现象大概率会持续一时间。”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同时,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也在进一步强化趋势——投资者偏爱定存产品,但银行对长期资金需求减弱,供需失衡下中长期产品收缩成为行业共性选择。
Q
有了闲钱,还存不存?该如何规划理财?
A: “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需调整传统的存款依赖思维。”薛洪言认为,首先,锁定当前相对高位的长期存款利率仍是理性选择。尽管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降至1.55%至1.8%区间,但仍显著高于短期存款,且额度日趋紧张,若有资金规划需求,可优先进行配置。其次,过度依赖存款可能导致实际收益“跑输”通胀,可适度分散至国债、中短债基金等低风险资产等。
“投资者应基于家庭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理财目标,短期资金优先配置货币基金等流动性强的产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投资者应进行跨产品对比,关注利率走势与期限结构,选择综合收益更优的产品。通过深入研读产品说明书,明晰收益计算方式、申赎规则及费率结构,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决策。
梁斯认为,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布局权益类资产,通过指数基金等工具参与股票市场,以风险承受换取长期资本增值潜力。同时,需建立动态再平衡机制,根据经济运行、市场估值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各类资产配比,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平衡。
综合经济日报(记者王宝会)、金融时报客户端、证券日报(策划/彭金美、陈婧琳)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