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购热潮来袭,年内豪掷近30亿,基民能否跟随“抄作业”?

基金自购热潮来袭,年内豪掷近30亿,基民能否跟随“抄作业”?"/

基金自购是指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其管理的基金产品。近年来,基金自购现象有所增加,这通常被视为基金公司对其管理产品信心的体现。
年内基金自购近30亿,显示出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其管理基金未来表现的信心。以下是对基民是否可以“抄作业”的几点分析:
1. "信心传递":基金自购可以传递出基金公司对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基民的投资决策。
2. "风险评估":基民在“抄作业”之前,需要对基金自购的背景、目的以及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自购可能基于对公司产品的长期看好,但也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短期市场操作等。
3. "分散投资":基民不应该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基金产品,即使是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基金。
4. "市场环境":基民在“抄作业”时,还需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基金自购可能是在市场低迷时期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会立即转好。
5. "长期持有":基金自购通常意味着基金公司对产品有长期投资信心。基民在跟随自购时,也应考虑长期持有的策略。
综上所述,基民在考虑“抄作业”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策。以下是一

相关内容:

金自购迎来小高潮,2021年以来,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以真金白银支持自家基金发展。截至8月17日,72家基金公司申购自家基金224次,自购规模即将突破30亿元,自购金额和自购次数均高于上年同期。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不同于以往机构自购以债券型基金为主,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更偏爱权益类基金。同时,新发行基金更容易收到来自基金管理人真金白银的支持。

基金公司自购为何增多?带来的收益是否可以支撑基金公司付出的真金白银?对于基民来说,可以抄基金公司的“作业”吗?

基金自购规模接近30亿元,权益类基金受青睐

近日,财通基金拟以1亿元自有资金跟投旗下相关定期开放基金引关注。据了解,这将是近5年来管理人自购规模最大的单只偏股混合型基金。

基金大手笔自购,近年已不罕见。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今年以来72家公募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认购自家基金224次,自购金额达到29.15亿元,而2020年同期,基金公司自购202次,自购金额为24.40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为主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备受基金公司自购青睐,其中,股票型基金净申购金额7.50亿元,混合型基金净申购金额8.98亿元。而债券型基金净申购金额8.65亿元。

从往年自购数据来看,债券型基金则更胜一筹。2020年全年基金公司实现自购规模总计41.42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 4.55 亿元、混合型基金11.66亿元、债券型基金18.84 亿元。2019年全年基金公司实现自购规模总计28.67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14.49亿元,占比51%;2018年全年基金公司实现自购规模总计32.68亿元,债券型基金净申购17.68亿元,占比55%。

从申购公司来看,今年以来,建信基金、天弘基金、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的自购金额位列前五,申购总额均超过2亿元。其中,建信基金旗下3只基金申购金额达到2.9亿元,不过主要以债券型基金为主。

而国泰基金和天弘基金的自购多集中在股票型基金方面,国泰基金旗下16只基金合计自购基金2.37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自购规模达2.27亿元;天弘基金自购36次,合计申购股票型基金逾1亿元。

从单只基金来看,自购规模排名靠前的多为纯债或偏债混合型基金,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建信裕丰利率债三个月定开债A自购规模最大,自购金额近2.7亿元,偏债混合型基金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的年内自购金额也超过2亿元。

基金自购多以新基金为主,投资者可以“抄作业”吗?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自购主要以新基金为主,但也不乏老基金自购的案例,比如,2020年2月,汇添富曾以2亿元的大手笔自购旗下老基金产品。

德邦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基金公司自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非头部基金公司品牌影响力缺乏,销售或面临困难,而基金公司自购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对基金未来业绩运作的信心;二是部分头部基金公司新发行产品,包括明星基金经理可能也会自购,进而强化光环效应,扩大首发募集份额。

在基金过往业绩的光环下,基民大多愿意认购老基金。而今年以来,新基金的募集频频传来佳绩。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1033只基金新成立,合计发行规模超过1.89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发行份额1.52万亿元,占比8成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甚至有的基金公司发动旗下管理人员、基金经理和员工大手笔认购自家新发的基金产品。

比如,8月12日,永赢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本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将于本基金募集期内分别出资3000万元和200万元认购本基金A类份额。

吴煊认为,原则上基金公司自购老基金的概率不大。基金公司自购主要是在首发中占一定比例。“当前老基金对银行渠道的依赖并不多,大部分是靠互联网独立第三方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手笔投资自己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投资收益则涨跌互现。其中不少取得不错的投资收益,也有部分自购基金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亏损。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今年以来被基金公司自购的224只产品中,146只产品取得正收益,32只基金自购以来的收益率超过10%。其中,长江资管、国泰基金、西藏东财基金、天弘基金旗下5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40%。

与此同时,也有多只自购基金产品的收益率负增长,比如,招商盛洋3个月定开、东财中证沪港深互联网A和广发瑞轩三个月定开,以及天弘恒生科技指数的跌幅靠前,均超过13%。

财通基金研究发现,市场行情与基金自购规模无直接关系,基金自购对行情、基金业绩影响有限。

那么基民可以“抄作业”吗?吴煊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是要看基金经理过往的投资风格,看其是偏向于均衡还是去把握板块轮动的机会。“抛开基金公司的投研水平,基本上基金经理在整个基金产品投资的话语权占70%以上,所以基金经理的投研经历和以往风格对未来业绩发展很关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柳宝庆

发布于 2025-07-04 08:15
收藏
1
上一篇:广大市民请注意,如遇紧急情况,立即报警! 下一篇:揭秘佣金2.5含义及调整可能性,探讨降低空间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