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财产品普遍下跌,我昨天电话咨询了朋友的情况

最近理财产品普遍下跌,我昨天电话咨询了朋友的情况"/

是的,近期确实有很多理财产品出现了下跌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整、投资者情绪波动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市场环境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下跌。
2. "政策调整":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加强风险控制、规范市场秩序等,这些政策可能会对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3. "投资者情绪波动":在市场波动时,投资者可能会对理财产品产生担忧,导致赎回潮,进而引发净值下跌。
4. "理财产品自身因素":个别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投资策略不当等问题,导致净值下跌。
与朋友交流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的原因":了解下跌的原因有助于判断未来的走势。
- "投资策略":询问朋友的投资策略,是否与市场趋势相匹配。
- "风险控制":了解理财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措施,如分散投资、流动性管理等。
- "投资期限":关注投资期限,长期投资可能更有利于平滑市场波动。
最后,提醒朋友在投资理财时要谨慎,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合理配置。

相关内容:

理财市场最近波动不小,但有些人的账户数字就是不动弹。听说有人的理财规模达到了9位数,银行的客户经理就差安营扎寨了,频繁上门沟通,就是一句话,放心!

银行那边给出的数据,债券类的产品净值算下来年化有5%,配置了权益的也能到3%左右。熟悉的人还私下给了定心丸,说万一亏了他们负责。他自己投的那个“高端定制”,年化收益4。8%,看着也确实没啥变化。

这就有点意思了?

外面的产品净值起起伏伏,凭什么这里的曲线就是一条直线,连个弯都不带打的。。。

这背后藏着一种计算方法,“摊余成本法”。

这套算法,简单说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记账方式。比如你用一万块买了个债券,约定年息3。65%,那么在账面上,每天就给你增加一块钱的收益。只要到期时债券本身不出问题,能把本金利息都还上,那么当初说好的收益就能实现,账面数字自然好看。

可是,“资管新规”出台后,这套玩法就不被允许了。

为什么?因为过去银行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产品亏了银行自己会想办法补上。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风险需要投资者自己承担。如果还用摊余成本法,就无法真实反映理财产品的价值波动和潜在风险。

所以才强制要求使用“市值法”。

产品持有的资产每天在市场上值多少钱,就按多少钱计算净值,是涨是跌,一目了然。理财产品也会亏钱,这个事实,很多人和机构都得重新适应。

这么串起来一想,银行的底气从哪来,就清晰了!那些所谓的“私人定制”产品,很可能就是钻了空子,还在用摊余成本法来计算净值,维持表面的稳定。

只要它投资的那些债券到期不违约,这个“稳定”的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问题是,为了撑起4。8%的收益,产品里头得配置些什么资产?风险更高的非标债券少不了吧?谁又能保证一定不出事呢?水面下的东西,只是暂时看不见。

发布于 2025-07-04 16:42
收藏
1
上一篇:手把手带你轻松驾驭闲余资金,解锁套利交易盈利之道 下一篇:“存款特种兵”华丽蜕变,迈向“理财特种兵”的金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