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红高达7%!内地客户热衷赴港投保“打飞的”理财,潜在风险需警惕→
标题:收益分红高达7%!内地客户赴港投保需谨慎,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高收益分红的产品,吸引了大量内地客户前往香港投保。其中,一些产品的收益分红甚至高达7%。然而,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内地客户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一、香港保险的优势
1. 保障范围广:香港保险产品通常涵盖寿险、重疾险、医疗险等多种保障,保障范围更广。
2. 分红回报高:香港保险产品的分红回报通常较高,部分产品分红高达7%。
3. 保险监管严格:香港保险业受到香港保险监理处(SFC)的严格监管,保障了客户的权益。
二、赴港投保的风险
1. 语言障碍:香港保险合同通常采用英文,内地客户在阅读和理解合同条款时可能存在困难。
2. 法律差异:内地和香港的法律体系存在差异,内地客户在处理理赔问题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3. 理赔手续复杂:香港保险理赔手续相对复杂,内地客户在理赔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4. 汇率风险:赴港投保的客户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若人民币贬值,购买力将受到影响。
5. 产品风险:部分香港保险产品存在投资风险,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应充分了解风险。
三、投保建议
1. 充分了解产品
相关内容:
近日,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表示,团队6月全月安排接待客户,迎接投保高峰的到来。其中,大部分客户来自内地,甚至有不少人是乘飞机或高铁专程赴港投保的,希望赶上最后一班车。
今年2月底,香港保监局发布指引称,在分红保险产品的利益演示中,将演示利率上限设定为6.0%(适用于港元计价产品)及6.5%(适用于非港元计价产品)是合理的参考水平。该指引将于今年7月1日起生效。
内地客户蜂拥抢搭“末班车”本来6月要从北京飞往欧洲旅行的赵女士临时改了主意,放弃直达航班选择了一班在香港中转3小时、航程多了7小时的飞机。
赵女士之所以这么舍近求远,为的是赶赴香港签下一张即将在6月底下架的7%收益分红储蓄险。
在抵达那日,赵女士的港险代理人陈慧早早在香港机场接机大堂抱着填好资料的IPAD等候,赵女士按时抵达香港,在接机大堂的咖啡馆里完成了保单签署和银行线上开户流程,又匆匆忙忙地赶下一班机飞往欧洲。
自从进入6月,不管是保险公司的签单室、银行的大厅还是尖沙咀酒店的大堂,都被赶来投保的客户挤满,他们从内地各个城市飞向香港,只为了赶在6月底前锁定一张演示收益率在7%以上的保单。
保险公司方面亦相当配合客户的投保需求,部分公司宣布6月客户服务中心“无休”,以接待客户。
理财型保险受内地客户青睐据了解,香港保险产品体系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重疾险,在当地通常被称作“危疾”保险;另一类则是理财型产品,以分红型终身寿险为主要代表。约10年前,重疾险在港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保单数量一度达到港险总保单数的2/3,保费占比也达到十几个百分点。而最新数据显示,重疾险的保单数量占比不足30%,保费占比更是下滑至不到3%的水平。
从香港保监局披露的2024年统计数据看,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的新增保单数据显示,终身寿险、危疾、医疗保险占比分别为59%、28%、5%;新增保单保费显示,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危疾占比分别为80.5%、10.6%、2.5%;其中,终身寿险、储蓄寿险等具有储蓄属性的险种保费占比超过九成,显示出内地居民庞大的储蓄需求。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在重疾险流行时期,内地居民买港险的主要动机是价格较低以及保障较广。不过,近年来,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的动机由此前的保险保障转向了投资,既有家庭资产多币种配置的原因,也有内地利率持续下降以及股票、基金等投资收益不佳而转向高收益的香港保险的因素。
接近港险的市场分析人士也表示,如今内地人赴港买保险的核心诉求集中在理财功能上。
内地赴港投保走热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新造保单保费总额达2198亿港元,同比激增22%,创10年新高。
其中,内地访客贡献保费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占全港新单保费的29%,相当于每3份新单中即有1份来自内地访客。这一规模仅次于2016年的727亿港元峰值,居历史第2高位,且较2023年的590亿港元持续回升。
2024年的香港市场,储蓄型保险依然是最受欢迎的险种。从新单保单数看,储蓄型保险以62.1%的占比主导市场,其中终身寿险独占58.5%,储蓄寿险占3.6%;从保费贡献看,约91%的新造保单保费源自储蓄型产品,平均每张保单年缴保费高达40.9万港元。
瑞银大中华保险行业分析师朱晓伟表示,香港保险产品对内地消费者依旧具有吸引力,“首先这是境内消费者获取境外资产的重要一环。从保单回报来看,香港保险产品的回报率和内地相比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固定利率比较低,但是如果把分红算进去,可以超过内地保险公司同类型保险产品。”
为了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香港保险近年来升级不断。目前占据香港市场主流的是多元货币储蓄保险,可选择货币高达七到九种,覆盖了英镑、美元、人民币、加元、澳元等币种,每三年可以选择转换一次保险货币。香港还设置保单分拆功能,保单可以一拆多,也可以结合更改受保人功能,把保单利益分配给多位家人,使得保单无限延续下去。
风险不容忽视不过,市场走热背后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港险代理人陈慧表示,虽然香港的分红保单看上去收益非常漂亮,功能强大,但毕竟大部分收益都是非保证的,因此客户应该理性看待收益的波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香港目前热销的保单都是英式分红,保险公司将每年产生的红利以复归红利和终期红利形式附加到保单保额上,持续参与复利增长。虽然长期复利效应显著,但是若提前支取需按折现率兑换现金,可能有损失。”陈慧表示,“这一点其实很多代理人压根儿没有告诉过客户。”
在上一波港险热潮中,不少客户已经交完了5年的保费。但近两年的年结报告显示,保单现金价值竟然出现了回撤,去年宣布的红利今年再看减少了,这令不少客户不满。
除了分红险的收益波动外,香港保险的热销与高佣金使得内地不少保险销售在“报行合一”的影响下选择转售香港保险,一时间无牌销售蔓延开来。
去年4月,香港廉政公署与保监局曾展开联合行动,突击搜查持牌保险经纪公司及转介人公司办公室,并拘捕一名经纪及一名转介人。调查发现涉案经纪公司涉嫌安排无牌转介人向内地客户销售香港长期保单,并通过支付异常高额转介费,部分保单佣金逾九成,诱使转介人违规推销。
北美准精算师牟剑群表示,如果无牌人士在内地进行香港保险的推介并以此为方式赚取转介费,是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不仅涉嫌跨境销售,同时销售行为是不受监管的,假如产生销售误导甚至是欺诈,则可能会因为销售行为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而给消费者带来权益上的损害。
为此,香港保监局也于今年启动对中介人酬劳结构的改革。(贺阳)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中国商报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