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牌照价值褪色,揭秘民营银行生存困境背后的原因

金融牌照价值褪色,揭秘民营银行生存困境背后的原因"/

金融牌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代表了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和业务范围。然而,近年来,民营银行生存困难,金融牌照的价值似乎有所下降。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解读:
1. 监管政策变化: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民营银行的监管。这使得民营银行在业务开展、资金来源等方面面临更多限制,从而降低了金融牌照的价值。
2. 利率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加剧。民营银行在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 资本实力不足:相比国有大型银行,民营银行普遍存在资本实力不足的问题。在金融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民营银行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满足监管要求,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压力。
4. 业务范围受限:金融牌照虽然赋予了银行合法经营金融业务的资格,但同时也限制了其业务范围。民营银行在业务拓展、创新方面受到限制,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5. 人才流失: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纷纷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导致民营银行在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人才流失使得民营银行在业务开展、创新等方面受到影响。
6.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相比国有大型银行,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相关内容:

金融牌照

十年前,金融牌照是资本市场的“黄金门票”。

一张银行牌照,意味着坐拥万亿级资金池;

一张消费金融牌照,能撬动百亿级消费市场。

彼时,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亨、地方财团争相入场,甚至不惜以数十亿天价收购一张牌照。例如,2016年安邦保险以13.37亿元收购连年亏损的世纪证券,只因券商牌照是布局金融全牌照的“最后一块拼图”。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金融牌照的光环正在褪色。

2024年,河北幸福消费金融公司39.25%股权两次流拍,起拍价从6.29亿元一路降至4.4亿元仍无人问津;

曾经炙手可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估值从数亿元跌至千万级。

民营银行更是在夹缝中挣扎: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93%,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为何“黄金门票”不再值钱?

民营银行又为何陷入生存困境?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金融改革、市场博弈与生存法则的深度剧变。

金融


一、金融牌照失色:从“稀缺资源”到“过剩产能”的逻辑崩塌

1、政策松绑与市场饱和:牌照的“稀缺性”被打破

过去,金融牌照的稀缺性源于严格的审批制度。

例如,民营银行自2014年试点至2020年仅批准19家,消费金融牌照全国仅有31张。但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

一是准入放宽:2023年中办、国办发文要求“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制度障碍”,推动更多主体进入。

二是业务同质化:多数民营银行依赖互联网贷款,与传统银行的“下沉战略”形成直接竞争。例如,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的贷款产品与国有大行的“普惠贷”高度重叠。

结果就是牌照数量虽未大幅增加,但业务模式雷同、市场空间被挤压,稀缺性转化为“内卷化”。

2、资本退潮:从“抢牌照”到“甩包袱”

金融牌照的价值本质是盈利预期。然而,民营银行的现实却是:

一是盈利两极分化,2024年,微众银行净利润108.15亿元,占行业总利润的53%;而14家尾部银行净利润合计不足20亿元。

二是资本回报率下滑,2024年民营银行平均ROE(净资产收益率)降至8.5%,远低于传统银行的12%。

当资本发现“牌照≠印钞机”,撤离成为必然选择。“牌照红利时代终结,能力竞争时代开启” 。

银行


二、 民营银行生存困境:被“三座大山”压垮的毛细血管

1、负债难:存款荒与资金成本高企

民营银行面临“先天缺陷”:

一是网点限制,受“一行一店”政策约束,无法像传统银行通过线下网点吸储。

二是品牌劣势,个人储户更信任国有大行,导致民营银行依赖高息揽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

以2024年为例,民营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为3.2%,比国有大行高1.5个百分点;但存款规模仅占银行业总存款的0.3%。

2、资产难:小微客群风险集中爆发

民营银行的使命是服务小微,但这一群体在经济下行中首当其冲:

一是不良率攀升,2024年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1.79%,较2023年上升0.15个百分点,且拨备覆盖率下降至224%。

二是风控短板,缺乏传统银行的抵押担保体系,过度依赖大数据风控,但数据孤岛问题未解。例如,某中部省份民营银行负责人坦言:“我们拼不过大行的人海战术,只能靠科技,但数据不全时风险陡增”。

3、政策难:监管收紧与创新束缚

首先是业务限制,多数民营银行无法开展理财、外汇等高利润业务,收入结构单一。

二是资本补充难,外源性融资渠道受限(如永续债、上市门槛高),内源性利润又不足以支撑扩张。

即使优秀的民营银行代表---网商银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1.19%,主因资本不足制约贷款规模。

民营银行


三、破局之路:民营银行如何“向死而生”?

1、政策赋能:从“严管”到“护航”

首先,放宽经营限制。允许增设分支机构、开放理财资质,增强获客能力。

二是要采取差异化监管,对服务小微成效显著的银行给予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支持。

2、科技突围:从“工具”到“基因”

首先是采取分布式系统降成本,比如微众银行通过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架构,将单账户运维成本降至2.2元,仅为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

二是场景化创新,网商银行将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农村金融,破解农户抵押难题,这就是典型的代表。

3、生态共建: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共生”

一定要与城商行合作,借助城商行的地域优势拓展线下场景,典型代表,比如江西裕民银行与地方农商行联合放贷。

二是要融入产业生态,比如苏宁银行依托苏宁零售链,为中小供应商提供“订单贷”;众邦银行聚焦跨境电商,打造“支付+结算+融资”闭环。

民营银行


四、他们未来三种命运

1、被收编为“生态棋子”

互联网系银行可能全面承接集团消费金融业务,成为流量变现工具;地方国资主导兼并后,弱势银行或转型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

2、转型专业服务商

放弃存贷业务,将风控系统封装为SaaS产品输出技术(尽管某高管坦言“自己放贷都难,输出风控像是伪命题”);剥离牌照,专注持牌助贷或跨境支付等细分领域。

3. 市场出清与重生

2025年已有两家民营银行被国有收编,未来或将有更多高风险机构退出;存款保险基金介入债务重组,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市场化不是浪漫口号,而是“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民营银行的生死局,实为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缩影——唯有持续进化,方能在周期洪流中站稳脚跟。

金融牌照的价值不会消失,但将从“准入许可”转向“能力认证”。未来的赢家:

一是科技驱动型,如微众银行,用技术碾压成本与效率瓶颈。

二是生态嵌入型:如网商银行,深度绑定阿里系商户需求。

三是区域深耕型:如温州民商银行,成为地方小微经济的“金融管家”。

作为银行从业者,一定要拥抱数字化转型,从“信贷员”转型为“数据风控师”。

二是针对政策制定者,需在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间找到平衡,避免“一刀切”扼杀活力。

总之,金融牌照的褪色,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行业洗牌的号角。

对民营银行而言,唯有放下对“牌照红利”的幻想,回归服务实体、深耕技术的本质,才能在这场生存战中突围。正如一位从业者的感慨:“我们不是要打败传统银行,而是要做他们做不到的事——让金融的毛细血管,真正渗透到经济的末梢。”

这场战役尚未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活下来的民营银行,一定是那些把“差异化”刻进基因的少数派。

发布于 2025-07-10 13:55
收藏
1
上一篇:“轨迹公布!西安高风险区最新调整,多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12月5日周一 新闻一分钟】” 下一篇:A股新风口,香港金融牌照概念解析及核心概念股深度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