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受热捧,严守合规防线,杜绝违规“保本刚兑”现象
养老理财产品近期开启试点并受到热销,这体现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养老需求的积极响应。然而,在享受这一利好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应严防出现违规“保本刚兑”现象,确保养老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一些防范措施:
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养老理财产品的监管,确保产品发行、销售、运作等环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违规操作。
2. 透明度提升:提高养老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水平,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的投资风险、收益预期、资金投向等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
3. 强化投资者教育: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4.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产品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产品安全稳健运行。
5. 严格执行“去刚兑”原则:鼓励金融机构逐步打破“保本刚兑”的潜规则,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理性选择投资产品。
6. 加强市场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自律,引导会员单位规范经营,共同维护养老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热销的背景下,我们要严防违规“保本刚兑”现象,确保养老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让广大老年人享受到更多优质的理财服务。
相关内容:

养老理财产品具有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特征,热销背后仍需重视是否违规“保本和刚兑”
《中国科技投资》张婷 龙秋月
自2022年3月1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扩容至广州、深圳、北京在内的“十地十机构”,试点机构主要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加上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共有11家理财子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目前,绝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均为PR2级,业绩比较基准区间普遍在4.8%-8%,具有低风险、预期高收益的特点,较为吸引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理财产品本质上仍是一款商业理财产品,不可突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本、刚兑等违规操作。
养老理财产品热销
据了解,养老理财产品在名称中均带有“养老理财产品”专属字样,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区分。养老理财产品具有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投资性质为固定收益类或混合类产品,并在投资中设置收益平滑机制,降低净值波动。该类产品的投资期限普遍为五年,相较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更长,大多采用封闭式净值型的运作模式。
此外,养老理财产品还具备低门槛、低费率的特点,一般采用“1元起购、1元递增”的方式,产品无需认购费以及销售服务费,收取管理费、托管费的费率在0-0.1%之间。
另为了应对特殊赎回需求,养老理财产品在申赎机制方面,均明确在罹患重大疾病、购房等特殊情况下,可提前赎回。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部分养老理财产品会定期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向投资者分享收益。
本次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只针对个人投资者,面向持有北京、沈阳、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深圳以上城市身份证18周岁以上的投资者销售。单一投资者购买一款养老理财产品的上限为300万元,单个投资者持有的全部养老理财产品本金合计不得超过300万元。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1家试点机构共推出12只养老理财产品,其中包括9只存续养老理财产品、3只在售养老理财产品。
工商银行(601398.SH)一位理财经理李明(化名)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是有挺多客户向我咨询购买工行代销的养老理财产品,一般是中老年客户群体,年轻客户还比较少。养老理财产品以稳健为主,预期收益也不错,算是强制储蓄的一种投资方式,所以受到比较多客户的欢迎。”
冠苕咨询总经理、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目前官方认证的四大类养老金融产品中,养老理财产品的销售最为火爆。理财公司天然承袭了母行强大的营销渠道优势,中老年客户群体对于银行也有比较高的信任感。总的来说,销售情况比较理想,投资者认购相当踊跃,目前已经募集接近300亿元。”
“这次养老理财产品的整体业绩比较基准较高,客观上助推了产品销售,但同时也拉高了正在观望的客户对于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增加了客户的投资信心。总体来说,试点效果证明,养老理财产品在起步阶段已经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相较于其他产品,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周毅钦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向记者表示,养老理财产品并非只有老年投资者可以认购。消费者踊跃认购的原因主要为养老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上的几个特征,即高业绩基准、期限长但又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安排,且属于低门槛、低风险等级。
“这一现象(消费者踊跃认购)说明消费者对于养老理财产品或者对于上述产品特征的青睐,也充分说明中国基础投资者的投资潜力仍有空间;说明监管部门引导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仍有空间;说明在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探索仍有空间”,杨海平进一步分析道。
养老理财产品非刚兑
《资管新规》指出,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或外币形式的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遵循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的原则。
养老理财产品虽具备稳健性特征,但本质上仍是一款商业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并不能保本刚兑。消费者需注意“养老”二字不等同于养老理财产品“稳赚不赔”。
目前,养老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为代销银行营业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渠道等。收益率方面,首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区间在4.8%-8%,第二批在售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区间普遍在5.8-8%,高于市场大部分在售的理财产品。
建设银行(601939.SH)一位理财经理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目前我们银行代销的养老理财产品封闭期为五年,预计年化收益5.8%-8%。产品暂时还有余量,很多客户都购买了。”
周毅钦表示,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水平是一把双刃剑。近期,不少传统理财产品净值普遍下跌,部分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未来,如果养老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不佳,或者产品到期后未达预期,客户的抱怨和投诉就会大幅增加,最终折损的是理财公司乃至全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对公司和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理财公司要注意加强信息披露,做好投资者教育,切实做好《资管新规》后“打破刚兑”的营销宣传。
记者查看养老理财产品相关宣传资料发现,它们均标注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等相关提醒语句。


李明表示,“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是五年,消费者需关注自身资金流动需求,能否确保资金放置五年不动。《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以后,包括养老理财产品在内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浮动收益,不存在保本刚兑的情况。即使养老理财产品具备稳健、普惠等优点,但消费者仍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