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贸易战无法阻挡中国坚定开放之路
贸易战不会阻止中国开放的步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改革开放的长期性和战略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某一时期的贸易战,而是基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即使面临贸易战,中国也不会放弃这一基本国策。
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封闭自己。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是必然趋势。贸易战虽然会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全球化的总体趋势。
3. "内需市场的潜力":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贸易战虽然可能影响出口,但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来弥补这一影响。
4. "多元化战略":面对贸易战,中国可以采取多元化战略,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某一特定市场的依赖。例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以及拓展与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关系。
5.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贸易战可以促使中国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国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地位。
6. "国际合作与对话":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完善,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总之,
相关内容:
中美贸易争端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开放的步伐。
实际上2017年中国已在达成贸易共识上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环保风暴。
2017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感受一下
▼
去产能之后的钢、煤、纸、水泥,开始了一轮持续的上涨。
上游企业大翻身的一年:过去几年苦哈哈的废铜烂铁、黑煤废纸,一夜之间扬眉吐气。
上半年钢铁行业主营利润同比增长7倍多,下半年有过之无不及。
湖南最大上市国企华菱钢铁,连续亏损加巨债,加星戴帽,退市边缘。花工夫整了一个金融换钢铁的重组方案,准备打造“湖南金控”。证监会那边已经过会。
结果幸福来得太突然,钢价涨得他们自己都不敢信,从持续两年亏损到今年单季度净利润15亿+。
这还重组个屁。董事会抱着实(xi)业(da)救(pu)国(ben)的态度果断否决了重组方案。
背后是全国性的钢铁去产能:地条钢和小钢炉被成批打掉,剩者为王。
不听话,直接下调查组
▼
投降不?
▼
战果
▼
总而言之,这一年的“新周期”,把不相信的人的脸,打得啪啪响。
为环保?为产业升级?为国企和银行减压?(中国钢铁业总负债逾3万亿)
都有道理。
但短期、快速、如此大力度的整顿,还是要听听弦外之音。
连起来看
最近发生了3件事。
1、环保风暴
强力且持续。推进供给侧去产能。上游企业翻身农奴把歌唱。钢铁业为典型代表。
核心两个字:去、涨。简称“去涨”。
2、保护外企知识产权
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决定于2017年9―12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打击侵犯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这是近年来首次专门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展的专项行动。
非同寻常。此前:
7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问题,要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增强营商环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
3、金融开放
9月,央行放风:将按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加大金融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期,经济学家黄益平联袂多位央行官员撰写的《径山报告》面世,建议扩大金融行业外资准入,尺度大。
央行行长周小川:坚定不移走对外开放道路,金融行业不是例外。
“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语气相当不委婉。)
《径山报告》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只要收益大于损失,金融开放就应推进。
上面三盘菜拼到一起,是什么味道?
背后看不见的关键词是:贸易战。
反倾销、反山寨、反金融管制,西方贸易战的三杆大旗。
1、反倾销:不许冲击我的产业。
2、知识产权:不许拿走我的技术。
3、金融业准入:听说中国人富了,有钱一起赚。
以上三条,疾风骤雨,扑面而来,说明形势逼人。
今年已经进入了贸易战的前奏。
8月,特朗普签字,美国对中国启动“301条款”知识产权贸易调查。
10月,欧盟就对华反倾销新规达成一致。核心是限制中国廉价进口商品。对价格的“市场扭曲”认定可以是:政府干预、国有企业比例、安排廉价贷款、实施差别待遇以扶植国内企业等……
看看钢铁为什么必须涨
刚出炉的数据:
2017年9月中国出口钢材514万吨,同比下滑41.6%;1-9月中国出口钢材596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9.8%。
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也是顺势而为的结果。通过“去涨”风暴,给老外让出一些蛋糕。
中国的钢铁产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
所以有这个世界排名:
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
第二名:河北(不包括唐山)
第三名:唐山(不包括瞒报)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美国
第六名:印度
第七名:俄罗斯
第八名:韩国
第九名:唐山市的瞒报产量
第十名:德国
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首破亿吨,达到1.12亿吨。出口量同比增长20%,但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1.3%。出口均价同比下降26%。
一大堆欧美国家抱怨中国倾销过剩产能。
2016年中国钢材出口量仍然过亿吨:1.08亿吨。
这一年近半数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涉及中国钢铁行业。钢铁产品案件数量和金额同比上升32.4%、63.1%。
老朋友巴铁基斯坦也对中国钢材发起了反倾销。
今年前9个月的钢材出口下滑,是内外政策交相辉映的结果。
直到今年,特朗普还首选钢铁贸易战开枪,但是没扣扳机。
4月份,是这样的:
7月份,是这样的:
7月底中美首轮经济对话之后,连记者会都没开。美方表示:中美代表团在金融服务、钢铁、汽车、数据本地化等领域存在分歧。
1、钢铁永远有分歧。
2、金融这次排第一。
3、再加上特朗普8月签的“301”条款(重点针对知识产权)。
齐活了。跟前面说那3点:钢铁去产能、外企知识产权、金融开放,对应得紧。
这一轮环保风暴,有相当部分是做给友邦看的。
尽管中钢协表示:“化解过剩钢铁产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欧美等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用了十几年时间化解过剩产能,中国化解过剩产能也将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显然,时间紧任务急,一次化完算逑。
短期剧烈的价格波动,对工业必然有副作用。传导好了,下游消费承接,缓慢通胀;传导不好,中游制造业挂一批,下游恶性通胀。
算很有诚意了。
今年中国还放开进口了美国的牛肉和天然气。
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继续开放。开放是需要投名状的。
量的扩张已经结束了
客观来说,中国不具备在贸易量上继续扩张的条件了。
2015/2016连续两年下滑
但是2015/2016的顺差跨过了3万亿大关
2015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总额的13.8%。这是近50年来全世界的最高份额。
历史上只有美国曾超过这个比例,也是沾了二战的光。
战后两大出口国德国、日本,在出口额占比超过10%之后,都开始下滑。
2016年,中国出口份额下降为13.2%。
2001年加入WTO这十几年,中国的增长曲线从30度角变成60度角,抢了10个点的世界贸易份额。
钢铁业是其中杰出代表
▼
人狠话不多,社会我CHINA哥~
过去两年中国出口总额下滑,但顺差还多了,说明进口更少。
老外不干了。贸易战风雨欲来,中国也不再期望暴力抢夺市场份额了。
这一点,上面看得很清楚。
领导在2016年初的讲话:
“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据统计,过去几十年,全球贸易增速一直保持快于经济增速的态势。近年来,贸易增速明显下滑,连续4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日本都经历了出口快速增长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从他们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
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不足1%,2002年超过5%,2010年超过10%,2014年达到12.3%。
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是不大可能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
便宜货的时代也可能过去了
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有其理由:就业、税收、出口、赚汇、自主创造力不强、消费力有限,几亿劳动力进城,能发挥的优势就是人多力量大。
我们享受的低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劣币成本。
山寨、环保、地沟油、瘦肉精,都是为了赢得在市面上竞争的低价优势。中国人太多,价格战是我们最容易形成的路径依赖。
消费者在相当长时间里直到今天还有着浓厚的低价偏好,淘宝为代表的屌丝经济是明证。
双汇瘦肉精风波的时候,悦涛跟检测行业的人聊,人说检测技术我们都有,他们不用。
双汇老总说:对猪肉屠宰环节进行瘦肉精的“全行业全检”一年费用需6000亿元,如果养殖环节也进行检验,则费用翻倍。生猪全行业产值也就1万多亿。
结果就是终端价格不知道要翻多少倍。
总结起来就是:谁先规范谁先死。因为成本高。
但是现在,有两个变化:
1、地价和人工涨了太多,合规费用占比相对下降。
2、外部世界不再接受低价倾销。
保住贸易这个水龙头
中国改开近40年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是全面的世界工厂化和出口导向。
招商引资、扩产能、促出口,赚外汇,对内放水加杠杆。
我们今天看到的繁荣景象包括资产泡沫、近200万亿M2、央企建建建、地方花花花、全球买买买,都是因为有持续的对外贸易能力。
对外贸易,是中国这驾马车能跑起来的源动力。中国是靠全球化走到全球老二的位置。
这个中西合璧的模式是西方负债消费,中国负债投资生产,现在走到了扩张的顶点,欧美国家低利率、通胀不起、产能不振、需求低迷、靠债吃债。
最后把希望都放在了扭转贸易逆差上。
这轮即将到来的贸易战,之所以被重视到这个程度,因为事关开放大局。
一旦开始,就是互相捅刀子的连锁反应。
接下去,逆全球化,贸易格局重塑,这是一个趋势性的逆转。
目前中国一半的出口还是外资创造的,一半的外汇顺差来自老美。
被封闭时代,中国和锡兰签署米胶协定
这四十年来,不管关于改开有多少争论和交锋,走到现在,经济层面的开放不太可能回头了。
中国需要外部的技术、市场、外汇,循环积累、沉淀资产(包括资产泡沫)。
现在做的,是在力保全球化,力保把开放进行到底。
可能是告别便宜货的开始。
也许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开始。
大概是金融开放提速的开始。
先从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