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回暖趋势明显,2万亿理财公司“上新”时间表引关注
银行理财规模的缓慢回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了金融市场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至于理财公司2万亿俱乐部的“上新”时间,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市场环境":理财市场的整体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市场流动性等,都会影响理财公司的规模增长。
2. "监管政策":监管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理财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监管机构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来引导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3. "产品创新":理财公司能否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也是决定其规模增长的关键。
4. "投资者信心":投资者的信心和风险偏好会影响他们对理财产品的购买决策。
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如果以上因素保持稳定或向好,那么理财公司2万亿俱乐部的“上新”可能不会太远。但具体时间难以预测,需要关注上述因素的变化。
建议关注以下几个信息来源来了解理财公司规模的发展趋势:
- 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发布的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
- 理财公司自身的公告和业绩报告;
- 金融市场分析师和研究机构的报告。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财公司规模发展的动态。
相关内容:
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银行理财规模正在缓慢回升,虽然从速度来看并不如预期。
截至11月10日,理财子产品存量规模环比上周增加1499亿元,延续了10月的增长态势。据华源证券分析师廖志明研报测算,10月末理财规模合计约29.7万亿元,环比增长约0.36万亿元,低于2023年同期的0.9万亿元的涨幅,从年初至今,理财公司的管理规模也经历了不小的变化。
多家理财公司规模逼近2万亿
根据华源证券整理统计的理财公司的规模数据来看,前10个月理财公司理财规模普遍增长。
截至2024年10月末,理财规模前三的机构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其中,招银理财及兴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均较年初有所下降。这一排名和2024年年中的排名一致。
大行理财公司中,建信理财的理财规模增幅较小,交银及中邮的理财规模增幅突出。截至2024年10月末,六大行理财公司之中,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和农银理财的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幅均超过20%,建信理财的理财规模增幅仅6.5%,居于六大行末尾。
城农商行理财公司中,苏银理财依然领跑,截至2024年10月末,苏银理财的理财规模达6330亿元,宁银理财和南银理财位居第二、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0月底,农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规模对比年初都有20%左右的增幅。其中,农银理财的理财规模达1.93万亿元,较年初增幅21.6%;工银理财的规模也有1.91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达18.5%。两家公司距离2万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是否会出现新的管理规模超2万亿的理财公司?接下来两个月的情况,尤其是11月的增长规模值得期待。
业内多位分析师都对11月的理财规模保持乐观。但12月则不同于11月,根据过往数据统计,由于季末回表等因素,2017年-2021年每年12月份理财规模都较11月出现环比回落的情况,不考虑2022年的极端情况,根据中金固收团队统计,五年平均回落幅度为2.5%左右的水平。2023年12月回落幅度稍低,但也在2%左右。
增量或在多资产类产品
根据华源证券研报数据统计,截至11月3日,固收类(不含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20.86万亿元,较10月13日增加0.25万亿元,但较9月15日少了0.55万亿元。这说明,9月下旬理财冲存款的资金还有一大半未回流固收类理财。而从现金管理类理财来看,规模已经接近9月中旬水平。
从最新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述情况有所缓解,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增幅不小。根据国信证券宏观固收团队统计,截至11月10日,本周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周存续规模环比增加1100亿元,现金管理型产品、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分别环比变化增加378亿元、增加3亿元、增加18亿元。
在存款降息的背景下,存款搬家还在持续,银行理财相对于银行存款的“比价”优势仍在。从过往情况来看,理财规模与个人存款的余额同比增速呈现较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个人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48.8万亿元,理财规模29.3万亿元,仅为个人存款规模的19.7%。华源证券固收廖志明团队分析称银行理财替代存款的空间依然很大。
填补这一规模空间要靠哪类产品?国信证券金融团队预计,后续固收类理财产品稳定,未来的规模增量在多资产类产品。“加快多资产策略研发,提供预期收益更高的产品有利于留住相关资金。尤其是当前纯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管理规模不到2亿元,客户吸引力度较弱,后续以债券打底仓,提供多资产收益将成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创设机会”国信证券金融团队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