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存款“搬家”效应加剧,银行理财多管齐下助推规模扩张新篇章

低利率时代存款“搬家”效应加剧,银行理财多管齐下助推规模扩张新篇章"/

低利率时代,存款搬家效应持续,指的是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较低,投资者开始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移到其他投资渠道,如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债券、基金等,以寻求更高的收益。面对这一现象,银行理财业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和扩大规模。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
1. "提高理财产品收益":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部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将资金从存款转移到理财。
2. "丰富产品线":开发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的客户需求,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3. "创新金融产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智能投顾、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创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
4. "加强风险控制":在提高收益的同时,加强风险控制,确保理财产品安全可靠,增强投资者信心。
5. "优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
6. "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网点销售,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拓宽销售网络,提高产品覆盖率。
7. "加强营销推广":通过广告、活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理财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8. "深化与同业合作":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理财产品,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市场份额。
9. "关注政策导向":紧跟国家

相关内容:

>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正逐步超越传统储蓄方式。根据各银行公告,截至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已跌破1%,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别降至1.25%和1.3%。相比之下,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84%,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69%。这种显著的“收益差”推动了居民资产配置的结构性调整,大量资金从银行储蓄账户流向理财产品。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居民对收益确定性的追求与存款利率下行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下,存款的“保值增值”功能被削弱,投资者对更高收益的资产配置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使其风险收益特征更加透明,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争相采取降低费率、创新产品、拓展渠道、上调持仓限额等措施来吸引资金流入,助推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张,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华源证券固收廖志明团队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5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达31.5万亿元,较4月末增加0.19万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58万亿元。

具体来看,面对存款利率下行带来的竞争压力,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将“降费率”作为核心策略,向投资者释放让利信号。例如,中银理财于5月27日宣布对“中银理财—惠享天天41号”产品实施阶段性费率优惠,固定管理费率由0.15%(年化)大幅下调至0.05%(年化);兴银理财也自5月30日起将旗下“添利天天利67号”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管理费率由0.3%(年化)大幅下调至0.01%(年化),托管费率和销售服务费率也分别降至0.02%(年化)和0.2%(年化);渤银理财更是早在3月份便宣布将两只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从0.6%(年化)下调至0%(年化)。银行理财产品费率的调整直接降低了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对成本敏感的中小客户群体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指出,短期内费率下降会直接提升投资者的实际收益,这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更具吸引力。此外,费率下降可能刺激理财销售规模的增长,推动更多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形成“以价换量”的市场效应。

面对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需求,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加速产品创新,推出兼具稳健性与灵活性的新品类。其中,“微含权”系列理财产品最具代表性,这种固收类产品投资于权益资产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5%,既降低了波动风险,又能在市场向好时争取增值收益。以青银理财推出的“成就系列2025年309期(固收微含权)C份额”为例,该产品起购门槛仅1元,投资期限为379天,业绩比较基准年化区间为2.6%至3.6%,吸引了大量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此外,销售渠道的拓宽和持仓限额的上调也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一环。

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扩大代销机构范围构建了更广泛的客户触达网络。例如,招银理财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新增覆盖城商行和农商行,代销渠道从股份制银行扩展至地方金融机构,这种“下沉式”布局,不仅提升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服务能力,也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点。

而单户持仓限额的调整则成为满足大额资金需求的突破口。以招银理财旗下“招赢日日金74号A现金管理类理财计划”产品为例,其单户持仓上限从5000万元大幅上调至20000万元,调整幅度达15000万元,直接吸引了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这一举措反映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市场分层需求的精准把握,通过差异化设置持仓上限,既能服务普通投资者的普惠需求,又能承接企业资金的集中配置。

当前,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正在重塑居民资产配置逻辑,银行理财以其相对稳健的收益和灵活的策略成为了市场主力。与此同时,从降费率到推新品,从扩渠道到提容量,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通过“组合拳”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然而,低利率时代的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实现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至关重要。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建议,面对存款利率下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银行理财子公司需以“降费提质”为核心,推动业务模式从规模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型。可通过五大战略路径实现突破:强化投研能力建设,提升大类资产配置精准度;加速数字化转型,实现投研与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明确差异化市场定位,深耕特色细分领域;深化生态圈合作,拓展跨境资产配置能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机制。

发布于 2025-07-03 08:32
收藏
1
上一篇:宁波市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参考价值排行,哪家机构报告更值得信赖? 下一篇:银行理财规模回暖趋势明显,2万亿理财公司“上新”时间表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