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断舍离”困境,禁令出台急促,落地执行却步履蹒跚?
关于充电宝的“断舍离”政策,其实质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安全,提高充电宝产品的质量。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涉及到了执行过程中的平衡问题。
禁令之所以被认为是“太急”,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市场准备不足:一些充电宝企业可能尚未完全准备好应对这一政策变化,需要时间来调整生产、销售策略。
2. 消费者适应期:消费者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充电宝产品标准,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选择充电宝。
3. 市场竞争影响:对于一些依赖低价充电宝的市场参与者来说,这一政策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而禁令被认为是“落地太慢”,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需求迫切:一些消费者和行业专家认为,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质量低劣、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亟需加强监管。
2. 执行力度不足:一些地方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的情况,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3. 消费者权益受损:由于充电宝质量问题导致的电池爆炸、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政策宣传: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和企业了解政策背景和实施要求。
2. 给予企业过渡期:在政策实施初期,给予企业一定时间进行产品调整和市场
相关内容:
眼下,被“断舍离”的充电宝已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CCC认证标志(俗称3C标识)、CCC认证标志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禁飞令”一出,不独消费者觉得措手不及,众多充电宝商家也大感意外,“一点准备都没有,说不让卖就不让卖了”。
舆论对此也议论纷纷,不少网友认为,民航部门出于安全考量作出“禁飞”决定,完全可以理解,但从宣布到落地,只给两天时间缓冲,未免太急;还有网友认为,既然是禁令,当然会触动现有利益格局,这也是政策调整必要的代价。不过,有关各方应做好配套和善后,妥善处理好刚性政策与民众权益的关系。
其实,早在2023年8月1日起,我国就开始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经过一年过渡期后,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相关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遗憾的是,这一规定在民航“禁飞令”之前,事实上并未传递到市场层面,生产、销售各环节仍我行我素,持续向市场发售无3C标识的充电宝。
这中间,生产、销售商家的“选择性忽略”,当是新规被虚置的重要原因,既然没有3C标识,不会被拦阻,也未见检查,那就不妨得过且过,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更是以“并不影响正常使用”为名,量产批发。这种对明明已经界定得很清楚的规定“绕着走”的做法,对于企业而言,或许真的能“降本增效”,但却把安全隐患推到了社会上,乃至放大了这种随时可能爆发的风险。
比如,新京报记者在深圳华强北的现场采访就很是耐人寻味,众多兜售充电宝的店铺往往会“贴心”地询问,是否带上飞机,然后有区别地出货。这样的操作,与之前众多商家纷纷绕开3C认证如出一辙,只是这一次,大家绕开的则是民航局的“禁飞令”。如此一绕再绕,最终那块安静地躺在消费者床榻上的充电宝,可能就是一块电芯有问题、安全无保障的“定时炸弹”。
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禁止无3C标识或问题充电宝上飞机,是因为在飞机这个密闭空间,一旦爆燃危险会更大,并不意味着,不上飞机而依然使用这些充电宝的人就会更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本不应有任何侥幸心理。
当然,新规明明是从去年8月1日以后即“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使用”,但直到前些天民航出台“禁飞令”之前,将近一年之久,似乎并未看到监管将新规落地的努力。这也让人纳闷,为何不早些采取行动?政策若无强力执行,则很难传导下去,更不要说引导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了。
尽管假设没有意义,但不妨以此作为一种思考的入口。假设从去年8月1日即开始着手推动落地落实,相信有这么长的缓冲期、过渡期,新规入脑入心的程度、为市场和老百姓接受的程度,都会更深些。而由此在执行上产生的种种乱象,遭遇的种种反弹等等,都会少很多。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移动电源(充电宝)的使用需求激增。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国、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三成以上。而与此同时,一些不安全因素却在潜滋暗长,诸如前不久,大品牌安克创新因供货商的电芯存在质量问题,发布公告召回部分批次充电宝等。
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存在认证和量产“两张皮”问题,认证时严格达标,量产时却偷工减料,甚至有企业还会特制“送检样品”,实际销售产品却更换低成本电芯等等。凡此种种,均成为充电宝最大的安全病灶,不容忽视。
无论如何,安全都应该是行业规范、社会治理乃至民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而3C认证作为充电宝的强制标准落地,有助于从源头严控安全风险、抬高市场准入门槛,这也是行业规范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当此之时,不妨真正下定决心,将新规落实到位。对于企业而言,合规生产、经营、销售是本分;对于监管而言,也要更严更实,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龙之朱)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