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完庭后判决书迟迟不下来?揭秘审判流程中的种种原因
开完庭后判决书迟迟不下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案件复杂程度":如果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需要法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那么判决书下来可能会比较慢。
2. "证据收集":有时判决书需要依赖新的证据,如果证据收集过程耗时较长,那么判决书也会因此延迟。
3. "法官工作量":法官的工作量很大,可能需要处理多个案件,这也会导致判决书延迟。
4. "程序审查":判决书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程序的审查,如合议庭讨论、庭长审批等,这些程序也可能导致延迟。
5. "上诉或抗诉":如果一方对判决结果不服,可能会提出上诉或抗诉,这也会导致判决书延迟。
6. "特殊情况":如法官或相关工作人员因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工作,也会导致判决书延迟。
7. "系统原因":在电子化审判系统中,可能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传输失败、系统故障等,也会导致判决书延迟。
针对这些原因,您可以耐心等待,同时也可以向法院咨询案件进展情况。如果认为判决书延迟不合理,也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申诉。
相关内容:
作者:林林律师@林林民商经济案件研究
大家应该能明显感受到现在法院出裁判文书的速度越来越慢,当然,也有一些严格遵守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法院,会在期限内准时作出并送达裁判结果。
那么,这些裁判文书出得比较慢,需要等待时间比较长的案件,是受什么原因影响了呢?法官为何迟迟不作出裁判结果?
1.法官办案量太大,根本没时间,连开庭都排不过来,更何况还要花时间花精力写文书。
有几次开庭结束后,都会问问法官,大概什么时候能出结果。经常会听到的(类似)是,案子太多,我也说不准,出了会及时通知的。
偶尔有些时候还会在工作日晚上八九点接到法院电话,核实一些情况。可见,法院加班加点工作的人也不少。法院的上班时间也有限,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或许被很多行政上事项耽误了。
2.案件复杂且有争议,需要居中裁判的难度极大,裁判文书不好写。
如果是事实比较复杂,或者事实不清,证据难以决断,或者法律适用上并未明确的案件,对于律师代理人、法官或双方当事人来说,都会是一个极大挑战。有些案件可能还要上升至合议庭进行讨论议论,所以所耗费的时间会更久一点。

3.案件某些关键事实、法律等内容并未查明,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查找或者进一步考量后才能确定,或是案件程序上事项较多,使案件审理期限不断延长。
目前笔者手头上就有一个案子,是涉外案件,因为涉及到域外法查明,所以目前法官需要更多时间去查明和研究相关域外法律,无法直接作出最后的决断。
还有一些案子,可能会安排二次开庭、重新鉴定等程序上的事件,导致一时之间无法很快得出结论。
4.案件存在一些社会影响力,需要考量裁判作出后的影响,无法轻易作出。
有一些案件,有可能不仅是解决一个案子,其背后还有可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法官得兼顾社会影响,需要商量并斟酌再三。
5.受到其他不同因素影响,使法官迟迟无法下结论。
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者意外等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裁判文书。
注:本文整理完毕于2024年5月18日。如果有其他案件,欢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