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初中生扫码领福利竟被骗2.5万余元,警惕网络诈骗陷阱
这类事件反映了网络诈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简要分析和建议:
1. "事件分析":
- 女初中生可能因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了“扫码领福利”的活动。
- 骗子利用了受害者对优惠活动的渴望和信任,通过虚假的扫码活动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或直接转账。
- 这类诈骗往往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对青少年群体尤为危险。
2. "防范建议":
-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危害。
- "辨别真伪":在参与任何网络活动前,要仔细辨别活动是否真实,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诱导。
- "谨慎转账":不要轻易向陌生人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特别是涉及大额资金的情况。
-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并保存相关证据。
3. "社会影响":
- 这类事件提醒人们,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防范。
-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总之,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共同防范网络诈骗。
相关内容:
“快手”、“抖音”、“拼多多”等软件中关于“发福利”、“领红包”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些信息是真的吗?
暑假来临,中小学生陆续放假,但多数家长因忙于工作无法每时每刻陪伴,一些有手机的中小学生由于缺乏防诈意识,无法辨别真假信息使得骗子有机可乘。近日,临安一初中生在玩“快手”短视频时看到“领福利”广告,被骗走了2.5万余元。
7月6日晚,家住玲珑的初中生韩某开启了自由的暑假生活,在家刷着“快手”短视频。突然,跳出了一则关于领福利的内容,韩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添加了视频中的QQ号,对方告诉她支付微信余额就可获得双倍奖励。于是,韩某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从微信零钱包里支付了全部的余额10.23元。
但付款成功后韩某并未收到返利,通过QQ联系上对方,对方称需要她添加财务工作人员的QQ才能处理。韩某根据对方的要求添加了好友,所谓的财务工作人员称韩某在付款时延时操作,导致返利失败。如不及时处理,后台将一直扣其父母银行卡里的钱。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用韩某父母的手机完成操作。
韩某只好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腾讯会议”APP软件,进入聊天界面,韩某分别使用父母的手机登录对方提供的两个“京东”账号,并用父母的微信各支付了5448元和20335元。订单完成后,财务工作人员告诉韩某这些钱会通过支付宝退回,但之后韩某一直未收到。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向对方提供过支付宝账号,再次联系时发现对方已将她拉黑,韩某才发现自己被骗了,立即联系上父母到玲珑派出所报警。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1.不要随意轻信“扫码送福利”、“扫码返利”等活动信息,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要随意扫描,避免将个人资金转入非法支付平台,谨防上当受骗或个人财产损失。2.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适度参与娱乐性活动。3.家长请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不要将自己的支付密码等信息告诉孩子。
本文来自【临安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