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清退回款陷阱!清退通知与登记攻略,别让骗子再次得逞!

警惕清退回款陷阱!清退通知与登记攻略,别让骗子再次得逞!"/

标题:警惕“清退回款”、“清退通知”、“清退登记”——别让骗子再骗你一次!
正文:
亲爱的朋友们,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清退回款”、“清退通知”、“清退登记”等手段进行诈骗活动,为了保护大家的财产安全,我们特此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常见诈骗手段】
1. "清退回款":骗子以各种理由,如公司政策调整、税务清退等,声称可以退还部分款项,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
2. "清退通知":通过伪造官方文件或通知,告知受害者有资格获得清退款项,要求受害者按照指示操作。
3. "清退登记":要求受害者进行在线登记,以获取清退资格,实则收集受害者个人信息。
【防范措施】
1. "核实信息":接到任何关于清退回款的通知时,首先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或直接联系公司相关部门进行确认。
2. "谨慎操作":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文件,更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
3. "正规渠道":所有官方的清退活动都会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不会要求个人直接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
4. "提高警惕":对于任何要求先行支付费用、缴纳保证金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紧急应对】
如果不幸

相关内容:

通陌生电话打来,告知你被骗的钱款现在开始资金清退,只需添加“客服”,登录“官网”填写信息,便可排队等待退款。注意了,这可能是骗子的新花招!

今(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发布消息,有不法分子借“清退回款”之名,冒充官方人员、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悄悄撒下了诈骗的大网。其作案手段如下:

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投资人注册登记后,不法分子再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手法二: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

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手法三: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地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以上诈骗手法均为非法冒用金融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重庆监管局提示: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请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

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发布于 2025-07-07 13:27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APP版许霆案当事人妻子发声,丈夫被捕后家庭经济来源告急 下一篇:“警惕陷阱!转账就能修复征信?别轻信这种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