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改革加速,提质重组成为发展主线
中小银行改革加速,提质重组成为主线,这表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致力于推动中小银行体系优化,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几点分析:
1. "背景":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中小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 "提质":中小银行提质,即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包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
3. "重组":重组是指对中小银行进行资产重组、业务重组、股权重组等,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有助于中小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银行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降低中小银行准入门槛、优化监管环境、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等,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
5. "改革成效":中小银行改革加速,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6. "未来展望":在中小银行改革过程中,监管部门将继续关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推动中小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还将加强对中小银行的监管,确保改革成果得到巩固。
总之,中小银行改革加速,提质重组成为主线,是我国
相关内容: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梳理,截至7月7日,今年已有约200家中小银行获准合并或解散(以批复日期计),其中多为村镇银行、信用社和农商行。专家表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思路日渐清晰,“兼并重组、减量提质”成为主要模式。未来,我国中小银行重组仍将持续,村镇银行数量将逐步减少。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同意工商银行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并设立工商银行重庆璧山中央大街支行,承接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清产核资后的资产、负债、业务和员工。
一般而言,城商行、农商行是吸收合并或收购村镇银行的主力军,此次工商银行获准收购旗下村镇银行并改设支行,是国有大行“村改支”首例。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旗下共有两家村镇银行,分别是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分别为60%、100%。
除了村镇银行,其他类型的中小银行也在大量合并。例如,今年5月,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作为一家新成立的省级农商行,该行将100多家涉改机构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河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和郑州、新乡、濮阳、济源4市农商银行(农信社)、荥阳利丰村镇银行等25家机构,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为河南农商银行。
“总体上,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思路日渐清晰,‘兼并重组、减量提质’成为主要模式。”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主要思路是推动主发起行并购,或引入新的股东(打包转让),在缩减数量的同时,增加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从区域看,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涵盖河北、吉林、山东、宁夏、陕西、黑龙江、山西、湖南、辽宁、四川、内蒙古、天津、北京等多个省市。从数量来看,2025年开年至今已有超200家银行获批合并或解散。纵向对比,2022年、2023年、2024年合并或解散的银行数量分别为43家、77家、204家,这也意味着中小银行合并解散仍处于加速状态。
监管层面的政策导向也为此轮整合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出,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适度推进村镇银行改革,可以有效增强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
“中小银行改革重组有力压降了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重塑行业发展格局,为公司治理优化、机制改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表示,无论是村镇银行,还是农信系统、城商行的改革化险,其主流模式都离不开合并重组。因此,下一阶段,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仍将继续。同时,作为改革化险的主要内容,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优化、机制优化也值得关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未来,我国中小银行重组速度将加快,村镇银行数量会逐步减少。需要强调的是,兼并重组并不是“一招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应重视中小银行发挥的作用。金融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可考虑给予中小银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等支持。同时,对投资、管理村镇银行意愿较强、管理措施到位、风险化解成效显著的中小银行,应给予一定的激励。(记者 向家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