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名词解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科普解释(上)
信贷资产证券化(Credit Asset Securitization)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它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或其他信贷资产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实现资产出表、分散风险和改善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以下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及其解释:
1. "信贷资产":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应收账款等债权类资产。
2. "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信贷资产)打包成证券,通过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一种金融工具。
3. "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成证券的金融机构,通常是银行、信托公司等。
4. "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为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一个独立法人实体,用于持有和运营资产池,并发行证券。
5. "资产池":由发起机构挑选的、用于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组合。
6. "信用增级":为提高证券信用等级而采取的措施,如提供担保、购买信用衍生品等。
7. "评级机构":对证券进行信用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意见的机构。
8. "发行人":代表SPV发行证券的机构,通常是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
9. "投资者":购买证券的机构或个人,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
10. "信托合同":
相关内容:
信贷资产转让有几种主要的模式,分别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信托受益权转让和债权直接转让。
从交易结构上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信托受益权转让”这三者类似,都是通过将多笔信贷资产组成资产池,在资产池的基础上搭建产品结构,最终以产品的方式对外发行转让;
而债权直接转让,是直接将信贷资产债权通过转让协议转让给买入方,无需搭建任何产品结构。
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公募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转让;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和信托受益权转让属于私募产品,主要在银登中心发行和转让。
目前,信托受益权转让模式在2022年4月左右被监管部门叫停,因此银登中心主要就以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为主。
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虽然一个是公募,一个是私募,但二者在发行流程上还是非常类似,基本分为资产池组建、现金流测算、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发行设立(资产转让)这几个阶段。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上)》、《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下)》。
大家注意,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是信贷资产转让的一种模式,简单理解为是一个“动作”。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交易结构搭建最终形成的产品叫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质上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因为承担SPV结构的是一支信托计划;
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形成的产品叫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就是投资人最后买的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有时候业内也会简单把它称为“信贷资产收益权产品”。
关于上述几种模式的交易结构,具体可以看看《信贷资产转让两大业务之对比分析》一文。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把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信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理解为是一种债券,一个公募债券,一个私募债券。
如果没有从事相关业务或者刚接触不久的读者,对于这两类产品的业务规则或者结构模式,确实会比较难以理解。
难以理解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涉及交易结构的搭建,且在结构搭建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很多晦涩的名词。这一次,我们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主要流程中出现的名词作科普性地解释。
看完后再搭配《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上)》、《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下)》来看,相信大家就会比较清晰了。
《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主要介绍银登中心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模式,它和信贷资产证券的发行流程大致相同,但在发行审批、注册备案环节会有一些不同。即使存在不同,也并不妨碍读者去理解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品种。
1.什么是资产池规模、未偿本金余额、未偿利息余额、未偿费用余额?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的第一步,是确定要把多少笔或多少规模的信贷资产转让出去,确定好后便将这些信贷资产(借据)装入一个资产池(也叫资产包)。
资产池规模(封包规模),即是其资产池项下每笔借据的规模之和。
正常类资产组成的资产池规模,是资产包项下每笔借据的未偿本金余额;
不良类资产组成的资产池规模,是资产包项下每笔借据的未偿本金余额、未偿利息余额与未偿费用余额之和。
这里有三个名词:未偿本金余额、未偿利息余额、未偿费用余额。
未偿本金余额,即以一个基准日为截点,借款人尚未偿还的本金余额。
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例。
2019年1月,借款人向银行借了100万的贷款本金,每月按时偿还5000元(每年6万);2年后,2021年1月该笔借据的未偿本金余额为88万元(100-12=88万元)。
再比如,还是这位借款人,2020年12月没有如期偿还5000元,那么在2021年1月,该笔的未偿本金余额即为88.5万元(88+0.5=88.5万元)。其中,0.5万元叫逾期本金,88万元叫正常本金余额。
所以,未偿本金余额,既包括未偿正常本金余额,也包括未偿逾期本金余额。
同理,未偿利息余额,是以基准日为截点,借款人尚未偿还的利息余额。要注意,这里的利息通常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利息、罚息和复利。
未偿费用余额,则是借款人尚未偿还的费用余额。实务中,费用主要指的是违约金。
不管是未偿本金余额还是未偿利息余额,总之把握一个词“未偿”,就好理解了。
2.什么是封包日?
封包日,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基准日。
当发起机构确定一批信贷资产入池后,这一批资产的本金余额、利息余额会随着客户的还款行为而发生变化。
从确定资产入池到最后产品发行,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如果客户还款了,未偿本金余额和未偿利息余额会变少;如果客户一直不还款,则罚息、复利等会增加,可以说不良资产的本金、利息、罚息、复利可能每天都在变化。
所以,当入池的基础资产确定后,就要同时确定基准日。此后,资产池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基准日那一天的特征。
在实务中,明确资产池和封包日后,发行人就要做一张基础资产清单表。这张清单表涵盖每一笔基础资产(信贷资产)的详细信息,大体分为借据基本信息和借款人基本信息两类。
借据基本信息,包括借据编号、借据未偿本金余额、未偿利息余额、未偿利息余额、底层资产类型、贷款投向行业、贷款五级分类、贷款发放金额、贷款利率、担保方式等。
借款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年收入、行业、所在地区、住宅地址等等。
不同基础资产类型的字段会有些许不同;特别是带抵押借据的信息会复杂一些。借据基本信息中的数据就是封包日那一天的数据。
基础资产清单需要给到主承销商、评级机构,用于分析基础资产特征,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会呈现在《发行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等报告中。
通常,基础资产清单不会提供给投资人。投资人则主要通过阅读《发行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来了解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的特征,从而判断可回收金额的合理性以及决定是否要投资。
3.什么是可回收金额、产品对价款?
评级机构拿到基础资产清单后,对基础资产进行特征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要测算出可回收金额。
可回收金额,是从封包日开始,资产池未来会收回来的金额;说白了,是每笔借据的借款人偿还的本金、利息、费用等款项之和。
正常来说,借款人会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来定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每一个借款人都按期还款,那就不需要评级机构去测算,可以按照贷款合同直接算出可回收金额。
但并不是每一个借款人都能按期每期准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即使是正常类资产,也可能发生逾期还款或者早偿(提前偿付)等行为,导致基础资产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去偿还。
对于不良类基础资产而言,借款人何时还款、还款多少更是具有不确定性,这都需要评级机构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去测算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资产池的可回收金额。具体的测算方法和逻辑后续我们专题展开。
测算出资产池的可回收金额后,就可以确定产品的发行规模了。因为资产池的回收金额就用于支持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或期间收益)。
一般情况下,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和资产池规模一致,即为资产池的未偿本金余额;
而不良类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需要根据可回收金额进行倒算。假设资产池的可回收金额测算为1.6亿元,那么根据假设利率和产品期限,就可以倒算出发行规模有多少(比如1亿元)。
发行规模也是发起机构能从投资人那里募集而来的资金,因此也叫产品对价款。
4.什么是产品的期间收益?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提到“资产池回收金额就用于支持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或期间收益)”,我们来看“期间收益”的含义。
通常,一支债券发行会有一个固定的利率,按照发行利率计算的收益叫做利息。所以,债券投资人会定期获得本金和利息。
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类似债券,但它们也叫结构性融资产品。与普通债券不同的是,它们一般为分层结构,即债券会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有时还会进一步分为优先A档、优先B档和次级。
优先档具备普通债券的特质,有固定的发行利率。优先级投资人会定期获得本金和利息;次级档没有固定的发行利率,投资人享受的是浮动收益。
假设整个资产池可回收金额为10000万元,测算期间为2年,每月回收416万元左右(通常情况下每月回收数据是不同的,这里为了举例而简化处理)。
每月回收了416万元,就需要把416万分配给投资人,而这“分配”是有顺序的。
先支付优先级投资人的利息,再支付优先级投资人的本金;直至优先级本金支付完以后,接着支付次级投资人的本金,剩余的回收就支付给次级投资人,作为次级投资人的期间收益。
所以,次级投资人的期间收益有多少,取决于剩余的回收款有多少;剩余的回收款有多少又取决于整个资产池的回收情况如何。
虽然评级机构测算了可回收金额,但最终实际产生的资产回收款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期间收益实际上是一个浮动的收益。
5.什么是计算日、回收款转付日、贷款服务报告日、支付日?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后,产品进入了存续期间。
存续期间包括回收款转付、不合格资产赎回、清仓回购等管理工作。其中,回收款转付是一件经常性且定期的工作。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回收款转付。
一支债券发行后,对于发行人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按时向投资人还本付息。对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或信贷资产收益权产品来说,“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于基础资产的回收款。
所以,这离不开对信贷资产(借据)回收款的管理,其实就是做好每笔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监测、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
不管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在交易结构中,发起机构(银行)是把信贷资产的债权或者收益权转让给了信托计划,那么,信托计划就应该对这些信贷资产进行贷后管理。
但是,作为信托计划的设立人信托公司并没有太多信贷资产贷后管理的经验,为了做好回收款项管理,最好的方式是信托公司作为委托人把“贷后管理”职能委托给发起机构(银行),让银行继续对这些信贷资产进行贷后管理,并向银行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叫贷款服务费。
虽然银行受委托拥有了贷后管理职能,但通过贷后管理收到的回收款(本金和利息)属于信托计划,所以,银行需要定期把收到的回收款“转付”给信托计划,这个过程就叫“回收款转付”。
一般情况下,正常类资产证券化是每月转付一次,不良类资产证券化按季转付一次。因为不良类资产的回收情况不确定较高,每月的回收款也不大,没有必要每月转付一次而无故地增加工作量,从而设定为每季度转付一次。
好,明白了回收款转付的含义,那在具体操作中,就涉及几个日期了,分别是计算日、回收款转付日、贷款服务报告日、支付日。
既然要定期转付回收款,首先就要明确回收款的计算期间。
比如正常类资产支持证券(产品A)的计算期间为每月,比如1月1日-1月31日,2月1日至2月28日,3月1日至3月31日,以此类推;
不良类资产支持证券(产品B)的计算期间为每季,比如1月1日-3月31日,4月1日至6月30日,7月1日至9月30日,以此类推。
计算日是计算每一期回收款的截止时间,比如产品A第一期的计算日为1月31日,第二期的计算日为2月28日;产品B第一期的计算日为3月31日,第二期的计算日为6月30日。
回收款转付日通常设置为计算日的后五个工作日内的任意一天,比如产品B第一期的回收款转付日为4月1日至4月5日(遇节假日相应延后)。
相当于第一期的计算日后,发起机构有5个工作日的时间去进行回收款转付。留有几个工作日的原因在于,让发起机构去核对回收款数据是否正确。
以产品B的第一期为例,如果4月1日当天,发起机构核对1月1日至3月31日的回收款数据没问题,就可以发起转付流程,将回收款划到信托计划的托管账户上。
“核对”的过程一般是比较资产证券化系统显示的回收款和信贷系统显示的回收款数据。如果二者不一致,就要查找原因,并确定正确的数据,只要在4月5日前将回收款给到信托计划即可。
发起机构除了要及时把回收款转付给信托公司之外,还要把1月1日至3月31日的基础资产情况、回收款情况形成一个报告给到信托公司,这个报告叫做贷款服务报告。
既然发起机构接受了委托为信托公司提供贷款服务,那就负有定期报告的义务。出具贷款服务报告的日期也叫贷款服务报告日,通常为计算日的后五个工作日(或七个工作日)内的任意一天。
信托公司收到回收款、拿到贷款服务报告后,就是要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和利息了。给投资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日期叫支付日。
实际上,每月的回收款除了要给投资人支付本金和利息外,还要支付一些税费等其他费用。信托公司会有一张回收款的测算分配表,除了测算外还要走一些内部的审批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支付日一般设在计算日后下一个月的26日。以产品B的第一期为例,计算日为3月31日,支付日则是4月26日(遇节假日延后)。
所以,在4月26日这一天,投资人拿到的本金和利息来源于产品B在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的回收款。
【推荐阅读】
- 1. 资产证券化的白话文
- 2. 资产证券化之精华篇
- 3. 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多面观
- 4. 资产证券化之升级篇(上)
- 5. 资产证券化之升级篇(下)
- 6. 再聊信贷资产证券化
- 7. 信贷资产流转业务之开篇
- 8. 信贷资产转让两大业务之对比分析
- 9. 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上)
- 10. 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项目发行实务(下)
- 11. 信贷资产收益权的业务机会
- 12. 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Q&A
- 13. 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权产品的资产池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