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怒批,查孩子成绩竟需充会员!25元包月、300多元年费成生意,引发公愤!

家长怒批,查孩子成绩竟需充会员!25元包月、300多元年费成生意,引发公愤!"/

家长查孩子成绩需要充会员的情况确实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不满。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商业化和不平等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育资源平等问题":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家长查询孩子的成绩是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基本需求。要求家长充会员才能查询成绩,可能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让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2. "商业利益与教育公益的冲突":教育机构或学校通过收费提供原本应该是公共资源的服务,可能存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行为,忽视了教育服务的公益性质。
3. "家长权益受损":家长为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得不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家长的权益。
4. "公众舆论压力":这种做法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可能导致公众对相关机构或学校的信任度下降。
针对这一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 "政策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确保教育资源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 "透明公开":教育机构或学校应公开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让家长明明白白消费。 - "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教育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 - "公益性质":教育机构或学校应强化其公益性质,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服务中,而不是追求商业利益。
总之,家长查询孩子成绩需要充会员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相关内容:

”孩子考了多少分?”这本该是学校与家长之间最基础的沟通,如今却成了某些教育APP的“摇钱树”。4月28日,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吐槽:通过学校指定的“好分数”APP查看孩子成绩,需开通25元包月会员,一年费用高达300多元。更离谱的是,错题分析、成绩排名等关键信息被设为“付费解锁”,甚至提前一天查分还要充值365元VIP。

事件曝光后,多地家长纷纷发声——山东烟台有小升初家长被要求付费查分,河南信阳有学校试点收费APP,连查看周测成绩都要包月5元。尽管教育局回应“系统故障”“自愿使用”,但家长们的怒火已燃遍全网:“教育初心,难道就是让家长掏钱看分数?

“自愿”背后的无奈:不交钱,连孩子的学习都没资格关心?
家长李女士的经历戳中无数人痛点:学校通知改用“好分数”APP查分,老师不再通过微信发送成绩。打开软件,分数免费看,但“班级排名”被打上***号,想解锁?先交488元年费。更讽刺的是,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布排名,但APP却将排名包装成“数据分析”卖给家长。

类似套路遍地开花:

湖南长沙的“教育+”APP,年费150元只能查4次成绩;

安徽亳州小学查一次排名收费20元,家长苦笑:“考试十来次,包年更划算”;

四川巴中中学甚至由家委会出面,集体收取30元/人给APP充值

“说是自愿,但不用APP就查不到成绩,这和强制有什么区别?”一位江苏家长愤然质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APP捆绑家长手机号、地理位置,成绩公布后,推销电话轰炸不断:“您孩子数学弱,报个辅导班吧!”

“系统故障”能退款,但教育的“故障”谁来修?
面对舆论压力,烟台教育局火速退费,信阳学校连夜叫停合作,但家长们的追问远未停止:

数据霸权:学校将成绩数据交给商业公司,是否侵犯学生隐私?有APP曾被工信部通报违规收集信息,甚至将数据卖给培训机构。

监管黑洞:教育部早明文规定“教学管理APP不得收费”,但“好分数”仍能通过教育局招标进入校园。湖南某中学更被曝出:使用收费APP竟是分管领导的“个人操作”。

教育异化:当排名分析成了VIP特权,当错题解析明码标价,教育正在从“培养人”变成“筛选付费用户”。

网友@晴天一针见血:“查分APP贩卖的不是数据,而是家长的焦虑。”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得更直接:“把纸质成绩单电子化就叫信息化?这是教育的形式主义腐败!”

共鸣观点:
技术可以升级系统,但修补不了教育的初心。当一张成绩单都要标价售卖,我们丢掉的不仅是钱,更是对教育公平的最后一点信任。

发布于 2025-07-10 20:4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荐股公司哪家强?权威推荐,投资首选! 下一篇:你办的会员卡,是日常消费的省钱神器还是不知不觉的吞钱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