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放缓,现金管理产品业绩面临压力
银行理财规模回落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业绩承压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一个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1. "经济环境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导致资金从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流向低风险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2. "监管政策调整":监管机构可能会对理财产品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提高门槛、加强风险控制等,这也会影响理财产品的规模和业绩。
3. "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产品的规模和业绩。
4. "利率环境":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而影响业绩。
5. "投资者结构变化":随着投资者结构的调整,比如年轻一代投资者比例上升,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投资于流动性好、风险较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来说,面对这一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调整理财产品的结构,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 "加强风险管理":在产品设计上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产品的稳健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包括客户服务、投资咨询等,吸引和留住客户。
- "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 "创新业务模式":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比如与
相关内容:
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经历了11月理财规模增长之后,进入12月第二周,在年末回表压力之下,银行理财的规模开始回落。
理财规模降幅或进一步扩大
截至12月15日,普益口径理财存续规模为29.88万亿,较上周末回落1504亿元。年末回表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分产品类型来看,现金管理型产品首当其冲,存续规模为7.54万亿元,较前值回落1122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1.63万亿,较前值回落382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5897亿元,较前值回落1亿元;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61亿元,较前值持平;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04亿元,较前值回升1亿元。
不止规模,银行理财产品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也有所回落。根据招商证券数据统计,理财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为5.22%,较前值回落148bp。分产品类型来看,现金管理型产品7日年化为1.65%,较前值持平;固定收益类产品7日年化为5.21%,较前值回落156bp;混合类产品7日年化为16.10%,较前值回落104 bp。
随着季末时点临近,理财规模降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021年以来理财规模降幅基本分布在1900亿元-2200亿元区间。华西证券预计,若下周理财净值稳步增长,规模变动可能基本受回表这一单因素扰动,规模缩量或在2000亿元左右。
理财资金正在“离开”现管产品
此轮年末回表,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无疑承压最大。
在整体规模增长的前一周,现金管理类产品“寒意”便已经显现。12月第一周,银行理财规模回升了1024亿元,然而现金管理型产品却较前一周回落66亿元,存续规模为7.63万亿元。
华西证券研报中分析指出,季末回表或逐渐推动理财资金从现管转向类现管产品。体现在规模变动上,跨年后现管类产品规模或难以升至回表前水平,而从母行流出的资金可能更多投向类现管产品。
根据华西证券数据统计,11月以来,现管类产品规模不增反降,累计下降2007亿元,而最小持有期型和日开(非现管)产品规模则大幅增长,分别增长5505亿元、2013亿元。
随着同业存款自律机制要求深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也略显乏力。随着同业存款的收益率逐渐压降,现管类产品业绩表现可能会进一步走弱,国信证券金融团队判断现金类理财收益会下降20BP至1.5%以下,如果跟随OMO降息,收益中枢可能降至1-1.2%左右,对客户吸引力将大幅下降。
压力或许仍将持续
近日金融监管部门下发通知给多家理财子公司,要求该类机构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调整产品净值波动。华宝证券分析称,这一监管政策将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和短期开放型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过去可能通过老产品侧袋进行收益提取,而通过新产品进行收益释放,达到揽新上量的效果,但是高收益只能维持很短时间,通常一周以内,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就会回落至市场平均水平。整改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阶段性高收益冲量上规模,或者发新产品上量的这种现象将会大幅减少。”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指出。
但此轮整改带来的影响或许没那么快。多名业内人士预计,本轮监管整改将设置一定缓冲期,可能是一个慢过程。
张菁表示,从后续的影响上看,短期1个月内可能会根据与监管沟通来确定具体整改方案,期间影响相对有限,待方案具体确认后,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