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揭秘,众多企业身负贷款却热衷炒股,行业现状令人费解
段永平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他在投资领域有很高的声望。他关于“不少公司贷着款还要买股票,看不懂”的言论,反映了他对某些公司财务决策的看法。
这段话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点:
1. "财务风险":段永平可能认为,公司贷款是为了投资生产、研发或其他能够增加公司长期价值的领域,而不是为了购买股票。贷款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用贷款购买股票,可能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2. "投资目的":段永平可能认为,公司的投资应该以增加公司价值为目标,而不是为了短期资本收益。如果公司贷款购买股票,可能忽视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3. "市场行为":段永平的这种看法可能也反映了他对市场行为的担忧。他可能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推高股价,导致市场泡沫。
4. "投资哲学":段永平作为价值投资者,可能坚持认为,投资应该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并不代表所有投资者或市场分析师的看法,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在投资决策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做出选择。
相关内容:
段永平:折现率实际上是相对于投资人的机会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回报率,比如美国国债的利率。有些人把自己生意中有限的资金投到股市里实际上往往是不合算的,因为其自己的生意获利往往比股市里的平均回报高。当然,多余资金投入无可非议(听说国内某网络公司买了很多苹果的股票,这属于无可非议型的)。可我确实看到不少公司贷着款还要买股票,看不懂啊。
一、推论和条件分析
推论一
投资,这是一种基于确定性的小中取大策略。也即max-min策略。
max-min策略:这种方法的基本态度是悲观与保守。 它表明决策者应在各个方案中选择最坏的可能结果,然后择取提供最坏可能结果中的最佳者。 具体做法是,找出每个方案的最坏可能结果即最小值,然后选出其最坏结果中能提供最大报酬,即最大值的那个方案。 它指导人们去使最小可能结果最大化。
股市里,是充满了风险的,所以,悲观与保守,是在股市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估的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下限、而不是上限。——当估的是下限时,就有了确定性。
因为持悲观与保守态度,所以, 一定要在最好的公司、最容易赚钱、自己最了解的公司里选择自己的投资目标。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排除风险和意外。
未来现金流,在量化上的表现则是,
1、目标公司未来7年赚的利润之和等于当前的市值。
2、目标公司未来10年赚的利润之和等于当前的市值的2倍。
这样的公司(茅台和苹果符合这样的数据表现),就有了10年10+倍的收益。
所以,段永平总是说要想8年、10年的。
段永平: 思考本质,做对的事情和想10年都是一个意思。这句话不是说自己买的股票一定要拿10年,而是说如果自己觉得10年以后自己认为肯定不好的公司就不应该现在去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长期是对的事情,不要做只是短期是对的事情。只有对的事情对的时间足够长,那才是路、才能渡自己到足够高远的地方去。
推论二
一般来说,自己的公司做生意获利要比在股市里投资更赚钱。
包括两种获利,
1、赚取的利润。
2、自己公司的市值增长。
这是符合现实的,因为国家和世界上的首富级,都是自己创业的公司——大概二三十年,就能够成为首富级了。
而投资,二三十年时间,还赚不了自己一生财富的10%。所以,巴菲特总是全资买入其他人的公司。这样,他的当时财富(身价),往往就包括了他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能赚取的钱。而未来的钱是比过去的钱要大得多的。——因为社会的计价财富在不断的增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尔盖茨不断的出售自己的微软股份,把钱投资在股市中——获得的收益,远不如他一直持有微软股份不动。
从段永平的这个判断,也可以看出段永平总是看优质公司的习惯——优质公司自己赚钱要比投资在股市里快。
这个判断,
1、并不是总是成立的,
比如,巴菲特就是把劣质公司业务里的现金榨出来投资在股市里的优质公司上——当然是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
也就是说,当手里握着劣质生意劣质公司的时候,把错误变成正确的办法就在于把劣质生意和劣质公司手里掌握着的现金流配置到优质公司上来。
2、只有在总看优质公司的习惯下,这个判断才是成立的。(正是因为有这个习惯,才会较轻易的做出这样的判断)
所以,从对方的判断,假设对方是对的,就可能还原得到对方的习惯。
由此得到,推论三
在长期中,在奔顶的过程中,投资中买卖公司和买卖公司股票的赚钱速度不如长期持有公司的赚钱速度。(优质公司条件下成立)
当然,在一时之中,则既有长期持有赚的快的,也有买卖公司和公司股票赚的快的。
二、辩证法分析
这是对收益的一分为二,
1、机会成本
2、投资收益
通过机会成本的概念,就可以实现小中取大。有所不为,正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因为机会成本不合算,所以不为。
这是对资金的一分为二,
1、生意可利用的资金。
2、生意无法利用的资金。(多余的资金)
这两个资金合在一起,是自己的资金。
这是对资金的一分为二,
1、自己的资金。
2、他人的资金(贷款借来的资金)。
通过这样的一分为二,就建立出了全景的认知——使自己的思维没有漏洞。在执行的时候,根据这些一分为二,就依次执行各自的策略——形成良好的适应——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这种一分为二,对应的是对立和统一这组正反面。
三、思维方式分析
这是段永平的成立条件思维。
投资的成立条件是——至少要比无风险收益率高——也即比存在银行、购买国债的收益率要高。通常来说,投资的收益率要大于存在银行和购买国债收益率的2倍以上,这个时候,才是值得投资的。否则就不如把现金投在无风险收益率上。
这是段永平的一分为二思维。一分为二之后,
1、就有了正确和适应,
2、就有了策略,
3、就有了细节,就有了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不懂得一分为二,就会做得粗糙、做得不够精确(多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