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户镇科技养殖显成效,人才引进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新户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探索科技养殖模式,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养殖效益,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下是对这一做法的详细阐述:
### 科技养殖增效益
1. "引进先进技术":新户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化养殖系统、精准饲喂技术等,提高养殖效率。
2. "品种改良":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出适应本地环境、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高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循环农业、立体养殖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4. "信息化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养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养殖质量。
### 人才助力产业兴
1. "培养专业人才":新户镇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专家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养殖专业人才。
2. "人才引进":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人才。
3.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 "激励政策":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成效与展望
通过科技养殖和人才培养,新户镇的养殖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
相关内容:
放水、洗池、查看苗种长势,解汝彪作为一名年轻的“当家人”,每天早上五点多钟,便和工人们一起在海参养殖车间里忙活,一刻不得闲。
“现在正是海参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收获了。”解汝彪边观察海参幼苗边说。从最初的“门外汉”,发展到现在的工厂化育苗车间,35岁的解汝彪始终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013年,大学毕业的解汝彪决定返乡创业。回到家乡后,面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生活,解汝彪毅然选择了从海里淘金,开始尝试渔业养殖。从开始学习养殖知识,到作记录、数据分析,一直到研究最佳育苗时间、市场考察,这几年,解汝彪摸索出了一套优质海参的养殖经验,也收获了不少客源。
选择这份“面朝大海”的事业,解汝彪介绍说,除了父母支持外,他觉得海参养殖这个行业大有钻研劲头。“生态、高效、科技就是最大的效益。”2019年,解汝彪参与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和鲁东大学共同研发刺参“华春1号”,“刺参抗逆系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项目。
解汝彪作为“黄河三角洲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杨建敏教授团队成员之一,积极投身刺参度夏技术和刺参遗传育种选育技术的研究,培育出刺参“华春1号”新品种,使公司的海参养殖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年产优质海参苗种10万斤,成品海参20万斤,创产值3000万元。
“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越来越畅销,我们也扩大了育苗和养殖规模,我们常年雇佣20多个工人干活,在出海参季节还会雇佣更多。”解汝彪介绍。
“到这里打工,离家近,而且每月还有5000多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常年在华春公司打工的北李村村民高新军说。
近年来,新户镇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引导海参养殖户、加工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对接,加快渔业新品种的创造、保护、运用,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渔业养殖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
依托浅海滩涂资源优势,新户镇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文化+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模式,大力引导农户规模养殖,实行统一品种、管理、收购、包装和营销,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强化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水产品仓储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发展精深加工,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措施,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刺参高耐受品系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苗种繁育、中间养成、规模化池塘养殖和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养殖基地,形成标准操作方法和养殖技术规程,逐步辐射推广。通过现代化渔业园区建设提高本地区刺参养殖的效益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升级,实现养殖户共同富裕。”当谈起未来规划时,解汝彪信心十足。
(记者 刘健阳 通讯员 张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