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老人取钱看病"反成焦点,银行意外收获表扬信!
是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中国,一些银行收到了表扬信,表扬的内容是银行工作人员拒绝了老人使用假币取钱的行为。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诚信和法治的重视。
具体来说,这起事件中,一位老人试图使用假币在银行取钱用于看病。银行工作人员在识别出假币后,坚决拒绝了老人的请求,并告知了老人使用假币是违法行为。老人的行为虽然出于无奈,但银行工作人员的严格执法和诚信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表扬。
这起事件体现了以下几点:
1. 社会对诚信的重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使用假币的行为,体现了对诚信的坚守,这种诚信精神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2. 法治观念的普及: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有助于普及法治观念,让更多人了解使用假币是违法行为,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银行服务的提升:银行工作人员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既保证了客户的利益,又维护了银行的形象,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总之,这起事件充分展示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诚信和法治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相关内容:
一位老人来银行办理大额取现用于“看病”, 却遭银行拒绝。
老人自称愿意承担利息损失, 也未得到银行工作人员的“通融”。
真相扑朔迷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4月的一天,60多岁的周阿姨手里攥着一张20万元的大额存单,神色匆匆地推开了中国银行嘉兴王江泾支行营业厅的大门。
“我要取钱。”周阿姨说。
“阿姨,您的存单还没有到期,方便问一下这笔钱您要做什么用吗?”支行综合柜员在仔细察看 存单后,认真询问。
“那个……我看病!急用,麻烦快点办理!”周阿姨大声。
这时,综合柜员心里泛起了嘀咕,现在看病大多是电子支付,即便使用现金也不会是这么大的金额。心有疑虑之下,综合柜员再次提醒:“阿姨,现在支取,估算大概会损失6000多元利息,太可惜了,要不问问家人有没有其他活期资金先用?”
“没关系的,这点利息我理财投资能赚回来!你赶紧办就是了。”周阿姨催促道。
听到周阿姨前后不一的 表述,综合柜员顿生警觉,立即报告支行内控副行长,请求协助劝阻。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周阿姨的表情越来越不自然,态度逐渐强硬。内控副行长由此判断,周阿姨大概率是遭遇了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为了稳定周阿姨的情绪,内控副行长答应可以办理取现,但由于网点库存不足,可以预约第二天来支取现金。周阿姨离开后,内控副行长立即联系王江泾派出所,报告了周阿姨的情况和联系方式,申请反诈专员协助处理。
第二天,周阿姨来到网点后,大堂经理迅速联系反诈民警请求协助。等待期间,大堂经理与周阿姨保持沟通,推荐其投资正规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低,但周阿姨不为所动。
不久,反诈民警赶到,与大堂经理共同劝说周阿姨,详细分析了诈骗手段和可能面临的严重损失,告诉周阿姨取现金类投资诈骗就是不法分子为了不留下资金转移的记录,为警方侦测制造障碍,后期很可能签订虚假的“投资协议”,最终血本无归。
在两人的不断劝说下,周阿姨渐渐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终于吐露实情。
原来,周阿姨有个“朋友”向她推荐了纺织生意,承诺投资20万元,每年的收益能达到数万元,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但他只要现金,而且这个生意要“保密”,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就会失去商机挣不到钱。
在警方和银行的努力下,最终,周阿姨放弃了支取大额存单。
“中国银行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协助我们避免一起较大金额诈骗案件的发生。”不久后,支行收到了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的表扬信,对支行工作人员的机智表现予以表扬。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赵萌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赵萌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1